求职资料被卖 隐私被泄 招聘企业设局骗财
发布时间:2024-08-16 01:31:10
当你精心准备、西装革履前去面试时,也就已走进了一个精心布好的求职陷阱:面试合格了但要交纳数百元的服务费,或者前来接你的人“借用”了一下你的手机就一去无回了。这些,都是求职时个人信息泄密惹的祸。
一 案例回放
“招聘企业”坑人钱财 面试要交400元
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到广州求职的小王,近日遭遇了一件蹊跷事:一个他从来没有投递过简历的金×公司,竟来电要他到黄埔大道西恒×大厦A座18楼面试。
第二天,当小王如约而至时,一自称姓朱的女士接待了他。小王连此公司是做什么的、薪酬如何等都还没搞明白,对方便要他缴纳400元的保险金,让他明天上班。当小王再详细询问时,对方便笼统地说公司是做网络的。小王提出月薪4000元的要求,对方也一口答应。小王要求到工作地点看看,对方便说,先交保险金再说。警惕的小王便说明天再来交钱。事后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对方连毕业证都不检查,便愿意接纳他,有这样的公司吗?
差点被骗走手机
一个周六的上午,林小姐到广州购书中心参加一场招聘会,并投递了2份简历。下午她便接到电话,对方称上午收到简历的公司通知林小姐面试,让林小姐到白云区人民医院站下车后,打电话给张某,就会有人来接她。
林小姐依约照做后,张某称将让小李去接她。很快,一自称姓李的男子便走来要接她去公司面试,但此人称自己还要先到人民医院取张体检单。路上,李某一直在问,林小姐是不是刚毕业、以前干过什么工作、到广州多久了等问题,引起了林小姐的疑心。
半信半疑的林小姐尾随李某到了白云区人民医院二楼,张姓男子便打电话来,问林小姐是否已有人来接,并说李某电话不通,让林小姐将手机给李某,林小姐依言照办。林小姐警惕地在旁边看着。李某见林小姐不走开,便说想借用一下手机,让张某同白云区人民医院的院长通话。
林小姐反问,医院院长自己没电话吗?如果真要跟院长通话为何不直接拨院长的电话?她马上要回了手机,李某又说,他要到楼下打电话,让林小姐等他一会。林小姐悄悄跟踪,发现李某下楼后很快便不见了踪影。
二 泄密调查
都是个人信息泄密惹的祸
求职却差点被骗走手机,林小姐想起来还有点心有余悸,她说事后她听朋友说,类似的骗手机的情况去年就有出现过。据说这些行骗者不少是在招聘会上得知求职者的电话号码,打电话以招聘为名行骗。
据了解,随着网上求职的兴起,求职者开始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个人求职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盯上了他们。近日,笔者随劳动监察部门前往一些职业中介机构采访时,就发现一些职业中介人员在网上搜寻到电话号码后致电求职者,说有合适的职位提供,待求职者前来面试时趁机骗取费用。
此外,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处理求职者简历不当,造成求职者个人信息泄密,笔者调查发现,泄露这些信息的公司为数不少。
求职资料网上不设防
据人民网去年的一个调查显示,作为新兴的招聘途径,%的人选择了网上求职。据统计,国内登记在册的从事网上招聘的网站共有280多家,求职者存放的个人简历数以千万计。笔者在一些高校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曾在网上填写过求职信息,很多求职者更是把自己的简历在各个网站上“广泛撒网”,毫不设防。
广州某高校的毕业生小李就告诉笔者,他在10多个网站上都注册了个人资料,上面留有宿舍电话、手机号码等信息,也因此接到了一些招聘电话。
笔者打开了某人才网站的主页,点击“求职者自荐”栏目,里面有近千名求职者的“个人资料”。再点击“经营、管理、策划”专栏中的林X华,弹出的页面上是他的个人的详细资料,包括个人姓名、住址、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人联系方式等等而查阅这些人的资料不需要任何的身份验证。
不过,一些吃过苦头的毕业生就对此相当警惕。广州大学的小张说,他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曾接到过某中介机构的面试电话,对方通知面试时不透露公司信息,连自己是中介都不介绍,就是一味说让毕业生到他们公司面试,“面试”时才说表明身份并要收取费用。在得知该中介机构是通过求职网站获知电话号码后,小张所在班级的同学都已对自己在网上注册的信息进行删减。
一般情况下,求职者在网络上登记自己的信息时都会有一个“对某些信息进行保密”的功能,不过,这项功能常被忽略。另外,由于现在求职压力很大,很少有人对自己的信息进行局部或者整体的保密。
事实上,不管是出于求职者自身不愿保密还是网站操作过程的不规范,网上可以随意查阅求职者个人信息的事情并不少见,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中介机构就是通过网上求职信息而大肆“骚扰”求职者。
求职者保密意识弱
昨日,在天河举行的一些招聘会现场,笔者看到桌子上、凳子上,甚至是墙柱上都趴满了填写《求职人员登记表》的求职者,这些登记表上,有求职者的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详细的个人资料。
在某医药公司一张平方米大小的桌子上,竟然有7个求职者在同时填写登记表,他们身边还站着四五个观看的闲人。当笔者作势记录他们的资料时,足足5分钟,竟也没有求职者或招聘会工作人员阻止。一些求职者甚至将写了一半的《求职人员登记表》随意丢弃。
不过,也有一些求职者对此表示担忧,一位从河南赶来的求职者说,“我以前也未考虑这些问题,但现在变小心了。因为去年就接到很多陌生的骚扰电话,我怀疑有人窃取或招聘单位泄露了这些资料。”他还建议,“能否考虑在招聘现场设立专门的资料填写处?”
招聘企业“作践”简历
用人单位如何处理废弃的求职者资料关系重大。目前招聘市场通常“恕不退还”求职资料。但对这些资料是如何“善后”的?
某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的陈先生说:“这些简历筛选后,不合适者我们会储存在人才库,等过了一段时间,这些资料陈旧之后,我们会作粉碎处理。”其它一些用人单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但是,面对成百上千份求职材料,用人单位是否真如他们所言会“妥善处理”呢?据有关媒体报道,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招聘会尚未结束,个别提前退场的展位四周,已有2500多份简历被丢弃在地上。
另据报道,北方某城市的环卫工人竟然在一家大型企业的垃圾桶里面发现了几百份求职简历。同样,也有媒体披露了某城市捡垃圾的人在垃圾桶里发现大量被人遗弃的求职简历。
有人专买求职材料
随意丢弃个人求职简历足以令求职者心寒了,而一些用人单位将别人的求职简历当作赚钱的工具则更令人难以接受。
据一些企业招聘人员透露,按照一般的常规,招聘企业是根据自已需要招聘者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挑选简历,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不管什么样的材料,全都来者不拒,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要借此赚钱。据悉,一些公司在用低价买下这些资料后,把这些资料当做自己重要的客户资料,根据上面的电话联系业务。
另外,级别较高的招聘会也是一些猎头公司瞄准的对象,因为一些大公司可能会不惜重金争取优秀的人才,从一些公司手中买下部分资料,根据需要,有的放矢。
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有关人士告诉笔者,有一些单位可能会将自己用不完的资料转让给那些无力参加招聘会的小公司,或者根本没有资格招人的非法公司。他还表示,这样的事情在业内并不是什么新闻。
三 各方说法
招聘会组织机构:无法提供“求职一米线”
现场狭小而求职者太多,使得很多单位无法拿出单独的空间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这也是个人信息泄密的一大环节。据悉,早在2002年,为了保护求职者个人隐私,在沈阳的一场招聘会上就曾出现过“一米线”,这一做法是否可行呢?
南方人才市场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他们在招聘会现场也有专门的面试区和求职者人员填表区,但是由于和招聘现场不在一个楼层,所以到那里填表和面试的求职者和单位很少。即使有单位要求在单独的区域进行面试,“也只是一些大公司。”由于场地及硬件的限制,目前招聘会组织机构还不能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保护设施,但她同时表示,今后会在招聘会的现场张贴一些“警示条”,提醒求职者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安全。
锐旗人力资源公司的李君遐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实有不良分子到招聘会现场偷窥求职者个人资料,然后做出不法行为的还不严重,所以现在业内也不是很重视这件事情。”
李君遐经理还说,他们已经在现场张贴了很多的“警世条”,提醒求职者“注意保管自己的简历,不要随便和人走出招聘会现场,不要轻信自己没有投递简历的公司打来的电话。”
网站:全程监控企业会员查阅行为
为保护求职者个人隐私,南方人才网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企业会员记录了求职者的资料后,进行不正当使用的,如果接到客户的投诉或者他们了解到相关信息之后,南方人才网就会在网站上发出“警告”。对于一些行为比较严重的企业,公司还会向公安部门寻求帮助。去年,他们就向公安部门报了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自己能力和权力的范围内来做这些工作。”
锐旗人力资源公司资讯管理部经理刘勇说,公司对企业会员查阅求职者信息的行为会有严密的监控,谁查的、在哪里查的、查了多少,都有全程的监控和纪录。刘勇还说,该公司的企业会员,每天所查阅的求职者信息不得超过200份,如果出现某企业会员大规模查阅求职者信息的情况,他们会立即与该企业会员联系,如果发现其有不良动机,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律师:求职者有权保护个人资料安全
求职者将个人资料交给招聘单位,是否意味着招聘单位就可以随意处理这些资料呢?由于招聘单位的过失或者故意造成求职者个人信息曝光的,招聘单位是否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呢?
广东南日律师事务所的张志兵律师说,求职者对私人信息,有权选择公开还是不公开,比如在求职简历上,可以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也可以不留。其它人获得这些个人信息,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否则就构成可侵权,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
简历不得随意转让
针对求职者反映的用人单位对求职简历处理混乱的现象,张志兵律师说,求职简历只能用于公司内部的正常使用,用完之后可以妥善保存,也可以销毁处理,但是不得转让给第三方。
他表示,对由于招聘单位将信息泄露给第三方,而第三方不正当使用的,比如进行诈骗、打骚扰电话等,情节轻微的一方面属于民事侵权,要接受《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求职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此进行查处;也可以对侵权人发起诉讼。
如果求职者没有给中介机构投简历,而中介机构为了商业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取得求职者的个人资料之后,以欺骗等手段将求职者哄骗来到中介所的也属于违法行为。
他还表示,由于中介机构给求职者提供不详细、不安全的信息造成求职者各方面损失的,中介机构必须给予赔偿由此产生的各种费用。
四 安全提醒
求职者要学会保护自己
针对目前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越来越多,有关人士提醒广大求职者,必须要加强保密意识,不要让违法犯罪份子钻了空子。
提醒一:招聘会现场不要随意丢弃记录个人信息的资料。求职者在现场求职填写《求职信息登记表》时,最好在招聘会现场专设的填表区填表,如果在现场填表时,注意周围有没有人长时间观看。如果填表错误,最好将其撕碎,而不要随意丢弃在填表桌子上。
提醒二:网上求职时多留心眼,不要随意公开重要信息。求职者在填写网络求职登记表时,不要在各个网站上到处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不要轻易公开个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最好不要填写。在接到陌生单位打来的电话时,要详细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对方名称、经营范围等等并进行核实后再作决断。
提醒三:求职被骗要及时与公安机关或相关机构联系。
来源:新华网
一 案例回放
“招聘企业”坑人钱财 面试要交400元
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到广州求职的小王,近日遭遇了一件蹊跷事:一个他从来没有投递过简历的金×公司,竟来电要他到黄埔大道西恒×大厦A座18楼面试。
第二天,当小王如约而至时,一自称姓朱的女士接待了他。小王连此公司是做什么的、薪酬如何等都还没搞明白,对方便要他缴纳400元的保险金,让他明天上班。当小王再详细询问时,对方便笼统地说公司是做网络的。小王提出月薪4000元的要求,对方也一口答应。小王要求到工作地点看看,对方便说,先交保险金再说。警惕的小王便说明天再来交钱。事后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对方连毕业证都不检查,便愿意接纳他,有这样的公司吗?
差点被骗走手机
一个周六的上午,林小姐到广州购书中心参加一场招聘会,并投递了2份简历。下午她便接到电话,对方称上午收到简历的公司通知林小姐面试,让林小姐到白云区人民医院站下车后,打电话给张某,就会有人来接她。
林小姐依约照做后,张某称将让小李去接她。很快,一自称姓李的男子便走来要接她去公司面试,但此人称自己还要先到人民医院取张体检单。路上,李某一直在问,林小姐是不是刚毕业、以前干过什么工作、到广州多久了等问题,引起了林小姐的疑心。
半信半疑的林小姐尾随李某到了白云区人民医院二楼,张姓男子便打电话来,问林小姐是否已有人来接,并说李某电话不通,让林小姐将手机给李某,林小姐依言照办。林小姐警惕地在旁边看着。李某见林小姐不走开,便说想借用一下手机,让张某同白云区人民医院的院长通话。
林小姐反问,医院院长自己没电话吗?如果真要跟院长通话为何不直接拨院长的电话?她马上要回了手机,李某又说,他要到楼下打电话,让林小姐等他一会。林小姐悄悄跟踪,发现李某下楼后很快便不见了踪影。
二 泄密调查
都是个人信息泄密惹的祸
求职却差点被骗走手机,林小姐想起来还有点心有余悸,她说事后她听朋友说,类似的骗手机的情况去年就有出现过。据说这些行骗者不少是在招聘会上得知求职者的电话号码,打电话以招聘为名行骗。
据了解,随着网上求职的兴起,求职者开始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个人求职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盯上了他们。近日,笔者随劳动监察部门前往一些职业中介机构采访时,就发现一些职业中介人员在网上搜寻到电话号码后致电求职者,说有合适的职位提供,待求职者前来面试时趁机骗取费用。
此外,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处理求职者简历不当,造成求职者个人信息泄密,笔者调查发现,泄露这些信息的公司为数不少。
求职资料网上不设防
据人民网去年的一个调查显示,作为新兴的招聘途径,%的人选择了网上求职。据统计,国内登记在册的从事网上招聘的网站共有280多家,求职者存放的个人简历数以千万计。笔者在一些高校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曾在网上填写过求职信息,很多求职者更是把自己的简历在各个网站上“广泛撒网”,毫不设防。
广州某高校的毕业生小李就告诉笔者,他在10多个网站上都注册了个人资料,上面留有宿舍电话、手机号码等信息,也因此接到了一些招聘电话。
笔者打开了某人才网站的主页,点击“求职者自荐”栏目,里面有近千名求职者的“个人资料”。再点击“经营、管理、策划”专栏中的林X华,弹出的页面上是他的个人的详细资料,包括个人姓名、住址、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人联系方式等等而查阅这些人的资料不需要任何的身份验证。
不过,一些吃过苦头的毕业生就对此相当警惕。广州大学的小张说,他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曾接到过某中介机构的面试电话,对方通知面试时不透露公司信息,连自己是中介都不介绍,就是一味说让毕业生到他们公司面试,“面试”时才说表明身份并要收取费用。在得知该中介机构是通过求职网站获知电话号码后,小张所在班级的同学都已对自己在网上注册的信息进行删减。
一般情况下,求职者在网络上登记自己的信息时都会有一个“对某些信息进行保密”的功能,不过,这项功能常被忽略。另外,由于现在求职压力很大,很少有人对自己的信息进行局部或者整体的保密。
事实上,不管是出于求职者自身不愿保密还是网站操作过程的不规范,网上可以随意查阅求职者个人信息的事情并不少见,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中介机构就是通过网上求职信息而大肆“骚扰”求职者。
求职者保密意识弱
昨日,在天河举行的一些招聘会现场,笔者看到桌子上、凳子上,甚至是墙柱上都趴满了填写《求职人员登记表》的求职者,这些登记表上,有求职者的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详细的个人资料。
在某医药公司一张平方米大小的桌子上,竟然有7个求职者在同时填写登记表,他们身边还站着四五个观看的闲人。当笔者作势记录他们的资料时,足足5分钟,竟也没有求职者或招聘会工作人员阻止。一些求职者甚至将写了一半的《求职人员登记表》随意丢弃。
不过,也有一些求职者对此表示担忧,一位从河南赶来的求职者说,“我以前也未考虑这些问题,但现在变小心了。因为去年就接到很多陌生的骚扰电话,我怀疑有人窃取或招聘单位泄露了这些资料。”他还建议,“能否考虑在招聘现场设立专门的资料填写处?”
招聘企业“作践”简历
用人单位如何处理废弃的求职者资料关系重大。目前招聘市场通常“恕不退还”求职资料。但对这些资料是如何“善后”的?
某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的陈先生说:“这些简历筛选后,不合适者我们会储存在人才库,等过了一段时间,这些资料陈旧之后,我们会作粉碎处理。”其它一些用人单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但是,面对成百上千份求职材料,用人单位是否真如他们所言会“妥善处理”呢?据有关媒体报道,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招聘会尚未结束,个别提前退场的展位四周,已有2500多份简历被丢弃在地上。
另据报道,北方某城市的环卫工人竟然在一家大型企业的垃圾桶里面发现了几百份求职简历。同样,也有媒体披露了某城市捡垃圾的人在垃圾桶里发现大量被人遗弃的求职简历。
有人专买求职材料
随意丢弃个人求职简历足以令求职者心寒了,而一些用人单位将别人的求职简历当作赚钱的工具则更令人难以接受。
据一些企业招聘人员透露,按照一般的常规,招聘企业是根据自已需要招聘者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挑选简历,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不管什么样的材料,全都来者不拒,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要借此赚钱。据悉,一些公司在用低价买下这些资料后,把这些资料当做自己重要的客户资料,根据上面的电话联系业务。
另外,级别较高的招聘会也是一些猎头公司瞄准的对象,因为一些大公司可能会不惜重金争取优秀的人才,从一些公司手中买下部分资料,根据需要,有的放矢。
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有关人士告诉笔者,有一些单位可能会将自己用不完的资料转让给那些无力参加招聘会的小公司,或者根本没有资格招人的非法公司。他还表示,这样的事情在业内并不是什么新闻。
三 各方说法
招聘会组织机构:无法提供“求职一米线”
现场狭小而求职者太多,使得很多单位无法拿出单独的空间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这也是个人信息泄密的一大环节。据悉,早在2002年,为了保护求职者个人隐私,在沈阳的一场招聘会上就曾出现过“一米线”,这一做法是否可行呢?
南方人才市场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他们在招聘会现场也有专门的面试区和求职者人员填表区,但是由于和招聘现场不在一个楼层,所以到那里填表和面试的求职者和单位很少。即使有单位要求在单独的区域进行面试,“也只是一些大公司。”由于场地及硬件的限制,目前招聘会组织机构还不能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保护设施,但她同时表示,今后会在招聘会的现场张贴一些“警示条”,提醒求职者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安全。
锐旗人力资源公司的李君遐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实有不良分子到招聘会现场偷窥求职者个人资料,然后做出不法行为的还不严重,所以现在业内也不是很重视这件事情。”
李君遐经理还说,他们已经在现场张贴了很多的“警世条”,提醒求职者“注意保管自己的简历,不要随便和人走出招聘会现场,不要轻信自己没有投递简历的公司打来的电话。”
网站:全程监控企业会员查阅行为
为保护求职者个人隐私,南方人才网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企业会员记录了求职者的资料后,进行不正当使用的,如果接到客户的投诉或者他们了解到相关信息之后,南方人才网就会在网站上发出“警告”。对于一些行为比较严重的企业,公司还会向公安部门寻求帮助。去年,他们就向公安部门报了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自己能力和权力的范围内来做这些工作。”
锐旗人力资源公司资讯管理部经理刘勇说,公司对企业会员查阅求职者信息的行为会有严密的监控,谁查的、在哪里查的、查了多少,都有全程的监控和纪录。刘勇还说,该公司的企业会员,每天所查阅的求职者信息不得超过200份,如果出现某企业会员大规模查阅求职者信息的情况,他们会立即与该企业会员联系,如果发现其有不良动机,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律师:求职者有权保护个人资料安全
求职者将个人资料交给招聘单位,是否意味着招聘单位就可以随意处理这些资料呢?由于招聘单位的过失或者故意造成求职者个人信息曝光的,招聘单位是否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呢?
广东南日律师事务所的张志兵律师说,求职者对私人信息,有权选择公开还是不公开,比如在求职简历上,可以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也可以不留。其它人获得这些个人信息,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否则就构成可侵权,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
简历不得随意转让
针对求职者反映的用人单位对求职简历处理混乱的现象,张志兵律师说,求职简历只能用于公司内部的正常使用,用完之后可以妥善保存,也可以销毁处理,但是不得转让给第三方。
他表示,对由于招聘单位将信息泄露给第三方,而第三方不正当使用的,比如进行诈骗、打骚扰电话等,情节轻微的一方面属于民事侵权,要接受《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求职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此进行查处;也可以对侵权人发起诉讼。
如果求职者没有给中介机构投简历,而中介机构为了商业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取得求职者的个人资料之后,以欺骗等手段将求职者哄骗来到中介所的也属于违法行为。
他还表示,由于中介机构给求职者提供不详细、不安全的信息造成求职者各方面损失的,中介机构必须给予赔偿由此产生的各种费用。
四 安全提醒
求职者要学会保护自己
针对目前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越来越多,有关人士提醒广大求职者,必须要加强保密意识,不要让违法犯罪份子钻了空子。
提醒一:招聘会现场不要随意丢弃记录个人信息的资料。求职者在现场求职填写《求职信息登记表》时,最好在招聘会现场专设的填表区填表,如果在现场填表时,注意周围有没有人长时间观看。如果填表错误,最好将其撕碎,而不要随意丢弃在填表桌子上。
提醒二:网上求职时多留心眼,不要随意公开重要信息。求职者在填写网络求职登记表时,不要在各个网站上到处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不要轻易公开个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最好不要填写。在接到陌生单位打来的电话时,要详细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对方名称、经营范围等等并进行核实后再作决断。
提醒三:求职被骗要及时与公安机关或相关机构联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