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个人简历

毕业生择业准备和就业意向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4-08-19 02:07:23
近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准备和就业意向,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我们就业指导中心在今年11月针对毕业生择业的若干问题,对全校各专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按学号尾数抽取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44份,回收率为%。

一、情况分析

综合来看,我校毕业生的择业准备和就业意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知识不了解,就业指导有需求。

调查显示:了解有关求职就业方面的课程、相关的讲座或看过相关的书籍的学生占%;了解学校的相关就业制度和就业流程的占%;学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占%。

(二)“工资收入”、“符合家庭的要求和期望”、“行业发展前景好”是择业标准最为看重的前三项 。

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主要受其择业标准的影响。为了了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我们选择了A工资收入高;B行业发展前景好;C工作时间有弹性;D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E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F住房等福利待遇好;G符合个人兴趣爱好;H家庭的要求和期望;I距自己家庭的距离近;J易于转换单位或岗位等10项标准。大学生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择业标准也是多样的。

(三)绝大多数希望选择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的毕业生选择了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选择在西部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未确定的为%。可见,毕业生择业地点还是趋于集中化。

(四)学校还是师范大学学生就业的首选。

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首选的就业单位”这一问题,%选择了“学校”;%选择了“国家机关”;%选择了“国有企业”;%选择了“三资企业”;%选择了“私营企业”;“其他”的%。

归结起来,把“个人发展”、“地域”和“单位性质”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可能会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择业时,可能会不惜牺牲个人的专业、兴趣,甚至无视社会的需求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势必会给某些毕业生顺利择业和就业后个人作用的发挥造成障碍。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会对工作单位过分挑剔、要求过多,落入就业期望目标过高的误区,盲目追求初次就业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失去就业机会,造成择业困难。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着手从学校和毕业生这两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学校历来在毕业生就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每个毕业生就业: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供毕业生随时查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好高校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建立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和职业测评等的各项服务内容。丰富就业指导的手段,突出个性化服务。

当前,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给刚出校门、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毕业生应该正确面对这一现实,自觉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促进自身就业:

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毕业生应该把择业看作是自己的他人不可替代的责任,通过学校、人才市场、报刊、网络、亲友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搜集各个方面的就业信息,积极主动地联系单位、推销自己。要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切忌盲目攀比、随大流,过分追求个人发展、高薪和热门职业。

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人才流动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毕业生提供了不少施展才华的机会,大学生先到基层或偏远的地区锻炼几年,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条件以后,再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也未尝不是一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途径。

来源:燕湖日报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