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警惕招工骗子诈取急于就业的大学生钱财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一些人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诈取他们的钱财,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急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毕业生的高度警惕。
不久前,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破获了一宗特殊的诈骗案:3名无业游民今年5月份从外地流窜到兰州,伪造了假身份证和相关资料,在工商部门注册了“武汉广彤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分公司”,利用公司名义几次在兰州一家报纸和人才市场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推销化妆品为幌子,同150多名求职者签订了虚假用工协议,并要求每人交50元到500元不等的工作服押金,三人行骗28000多元以后,携带赃款逃离兰州。
行骗者为什么能够得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的企业注册审核制度以书面审核为主,只要企业提供所需材料就可以注册。而行骗者恰恰就是用伪造的公司资料、委托书、公司章程和假身份证,在工商部门办理了注册登记,取得了营业执照。他们在一些大中专院校里张贴了招聘启事,学校无人审查过问;在人才市场发布招聘信息,只要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单位介绍信和经办人身份证即可,市场并未对单位其他情况做任何了解;而曾经发布招聘信息的那家媒体则称,在该报发布招聘信息不需要任何证明。当前大学生了解一些企业的情况,一般是通过营业执照和广告,如果出现“广彤”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保证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或者还没有走出校门就遭到就业诈骗,不仅仅是损失了钱财,还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和及时就业,对于他们认识社会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确保大学生就业安全,首先应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为防止虚假招聘信息,学校应当主动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联系,核实单位情况,对于一些不能提供单位营业执照、联系人情况以及资料有疑点的用人信息,不能向学生发放,以防止虚假用人信息流向学生。
随着大学生就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报刊和人才市场上的用人信息越来越多,而且真伪难辨,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有所作为。在企业注册审核时,工商部门除了审查企业提供的必要材料外,还应该对于企业发起人、股东的情况以及商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避免有些企业有名无实。监管部门对新注册的企业应该进行不定期的抽样回访,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将企业纳入长期监管视野。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应聘者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保证大学生有一个可靠的就业环境。(聂建江)
来源:新华网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