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士后流动站探索大学生就业新路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山东省各级团组织创造性地运用“学士后流动站”的方式,探索出一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路,帮用人单位发现人才、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岗位,运行一年多来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的普遍好评。
人才“蓄水池”缓解就业压力
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正逐步陷入就业困境。拥挤不堪的人才市场、堆积如山的简历、无休无止的面试,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们的家常便饭。最近4年来,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人数猛增,从2000年的30万激增到去年的63.6万。有关专家预计,今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将达到80万。据人事部的统计分析,今年中国1683所大学的毕业生将达到280万,其中将有30%的人找不到工作。
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调节就业高峰,2003年7月山东团组织正式启动了“学士后流动站”。“学士后流动站”依托企事业单位而建,为应届毕业生或毕业两年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期限的带薪实践、工作机会,期满后签订正式就业合同或自主择业。
设立“学士后流动站”的构想,是山东团省委基于越来越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借鉴国外“博士后流动站”的模式,于去年4月份提高的。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陈伟介绍说,“学士后流动站”是专为应届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临时和短期的工作基地。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由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岗位,团组织进行选拔、考核和管理。具体运行方式是,企事业单位根据用人需要先向所在地团组织报名,经团组织审查合格后,由共青团及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联合予以立项。运作一年后,上级团组织还要进行项目评估。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双向选择、择优使用的原则,接收大学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工作期间,单位与大学生签订合法用工协议,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放一定的见习工资;工作期满,单位对大学生做出的鉴定,存入本人档案,作为实践锻炼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工作期满后,可以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
一年多来,山东已有311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学士后流动站”,开发工作岗位7174个,仅去年就有1382名大学毕业生实现临时就业。目前,申请建站的单位和进站大学生正在逐步增加。
尽管目前“学士后流动站”接纳的大学生并不太多,但其被各界认同的趋势十分强烈。据了解,用人单位如果按过去的进人方式,根本不会进这么多大学生,而“学士后流动站”的方式大大减轻了用人单位的压力,多开发出许多岗位,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单位选才的“实验室”
创立“学士后流动站”的消息一经发布,许多用人单位纷纷主动与山东省的各级团组织联系,要求挂牌设立。实践表明,“学士后流动站”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的“实验室”。一些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认为,这是单位进人最可取的方式之一。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的学士后流动站设立后,公司从800多名大学生中选择了136人进站,其中本科生122名、专科生14名,涉及专业10多个。公司总经理助理付爱东说:“企业面向社会招聘大学生,既有可能出现选才的盲目性,还要投入一笔不小的培训费。‘学士后流动站’增强了选人的针对性,大大降低了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梁晶说,过去大学生来实习的时间太短,企业选人往往看不清楚,而且一旦选了就要签订劳动合同,企业的压力很大。如今有一年的选择期,不合适双方就解除关系,行的就留下来。她希望今后企业进人都能采用这种类似的方式。
济南致同机器有限公司一口气要了30个“学士后”。这家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刘宏伟说:“对用人单位来说,目前招聘人才视野狭窄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单位只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专业的学生,然后通过一次面试了解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法往往靠不住。招到不合适的人会给企业造成被动的局面。建立‘学士后流动站’,超码避免了在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考虑他的户口问题等。一年时间可以观察了解一个人真正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有时间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
为吸引大学生进站,一些企业还推出了优惠措施。全国造纸业十强之一的聊城市山东泉林集团对于到学士后流动站实地参观、考察的大学毕业生,均报销差旅费。截至目前,来自全国各地进站大学生累计达到350多名,其中200多人已经和企业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进站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执行1000至3000元的月薪,正式签约后,在购买住房时赠予不低于5万元的股权,参与红利分配。集团还为进站大学生新建了高标准公寓,配有电话、电视、空调等设施及健身房、娱乐室等。
大学生成才的“推进器”
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两难。一是工作经历短缺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二是求职路上的陷阱让人苦不堪言。而山东共青团组织创立的“学士后流动站”则使求职的大学生增加了工作经历,跨越了过去难以逾越的求职障碍,成为大学生成才的“推进器”。
西安工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张同全从网上看到山东设立“学士后流动站”的消息后怦然心动。此前,他几乎每个招聘会都去参加,应聘了几十家单位,投了上百份简历,也未能找到一家合适的工作单位,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他说:“我们的求职过程有很多危险性,有的企业招聘时说的一套,实际兑现时又是一套。‘学士后流动站’是共青团搞起来的,我们感到放心、踏实,这大大节约了大学生找工作的成 通过“学士后流动站”进入山东泉林集团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宋学恒说:“现在许多用人单位要人时都强调有工作经历,可我们大学生一直在上学,不可能有工作经历。‘学士后流动站’弥补了这一体制性不足。”
进入“学士后流动站”才7个月,河北科技大学2003年毕业生刘立强就被山东泉林集团聘为车间的制浆工艺员,相当于车间副主任。靠着大学里学的理论技术,他成为车间的“技术权威”,工作之余还与10多名工人师傅结对子,工人向他学理论,他向工人请教实践经验,轰鸣的机器旁,常见他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据集团副总经理任立华介绍,集团对进入“学士后流动站”的大学生加强培训培养,提倡与员工们的互动学习,鼓励大学生的管理与技术创新活动。目前,在加盟泉林的大学生中,有80%已走上管理、技术等骨干岗位。
毕业于德州学院的王静静是进入德棉集团“学士后流动站”的大学生,谈起在此期间的感受,她说:“在站期间一方面学习了社会经验,为今后就业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了职业技能,无论今后是自主创业还是继续在现企业工作,个人都有了更充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储备。”
邓玉华是学艺术的大学生,在山东泉林集团的“学士后流动站”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专业不对口,又回到了老家聊城市,现供职某政府部门,所学专业得到了很好发挥。尽管离开了泉林,但她依然关注着助她迈向社会第一步的地方。她深情地说:“在泉林,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学士后流动站’是大熔炉,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
“学士后流动站”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地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杨善民认为,“学士后流动站”对企事业单位来说,储备了人才,而且降低了用人成本;对大学生而言,则成为成长的助推器;对整个社会则缓解了就业压力,减少了人才的浪费。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事业单位使用人才的有效对接,为青年人才资源的有序、合理流动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