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沼气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8-31 04:45:23
按照县委的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乔达明带领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负责人等,于7月2日至4日,深入到全县9个乡镇10余个村和农业局,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就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沼气推广建设进展情况
年初,上级下达我县今年的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是5394户(池)。6月20日,全市沼气建设观摩会后,又调减为3510户。我县按照要求分三类(国债项目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将任务分解到9个乡镇53个村。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以三类村为重点,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了可能完成任务的全部村,个别乡镇达到所辖行政村百分之百的覆盖率。截至XX年年7月4日,全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870户(据农业局统计资料),占到全县调减后总任务数的%。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得到了县、乡各级的高度重视,呈现全面铺开、点面整体推进的态势,正处于攻坚阶段。虽然目前工作推进力度非常大,措施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任务要求差距较大,全面完成任务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工作推进的几个特点
全县上下在推动沼气建设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乡镇和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2、措施扎实。县政府决定拿出150万元专款用于沼气建设补贴。各乡镇和村也都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出台了程度不同的补贴和激励扶助措施,千方百计推动此项工作。
3、强化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各乡镇把沼气建设工作与乡、村两级干部的考核挂钩,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形成了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上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4、善于创新。在按照有关要求推广单户建池的同时,我县结合实际创新出了联户建池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沼气建设成本,扩大了沼气使用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沼气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应当肯定的,但其推进的艰难和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粪源严重缺乏。全县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建沼买粪的现象。各乡镇为了保证本乡镇建设沼气的用粪需求,严格限制辖区内的粪源外流。在粪源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乡镇的沼气用户开始向县境外的武乡等地买粪。河峪乡青阳坪村的冯变成甚至从吕梁市的文水县买回一车牛粪。而随着买粪需求的增加,粪价也一路走高,武乡一带的牛粪就从原来每方30至40元上涨到每方60至70元,翻了近一番。以8立方米标准的沼气池一次投料3—4方计算,一个沼气池仅买粪投料就需要花费300多元。但,即使四处买粪也满足不了现有需求,沼气建设面临“粪荒”的严重考验。以莲花池村为例,建成34户,仅有7户通过买粪完成装料,其余27户全是空池,至今仍在找粪下池。
“粪荒”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县的畜牧养殖发展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支撑沼气的用粪需求。全县870户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有家畜养殖的还不到10%。河峪乡是我县的畜牧大乡,但在河峪乡寄子村,全村集粪都不能满足村民李社清8立方米沼气池的初次投料需求。兰峪乡郭郊村192户648口人,全村仅存栏3头牛4头猪,所产粪料,按照沼气技术要求,仅仅可供两个8立方米沼气池正常运行。而按照任务分解要求,郭郊村的沼气建设任务是100户,假设任务全部完成,98户的粪源缺口如何解决将是个大难题。
“粪荒”的出现给我们的沼气推广工作带来了先天不足。没有稳定的粪源,不仅严重制约沼气的推广进度,而且会影响到已建成沼气的持续运行。如果沼气必须靠买粪来维持,那么沼气建的越多,粪价就会越高,沼气运行的成本就会越高。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项目难免再蹈八十年代初推广夭折的覆辙。同时,按照沼气运行“勤添料、勤出料”和新鲜粪的技术要求,买粪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技术要求。因此说,买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粪源短缺的问题。一池三改是建设沼气工程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中改厕与改圈解决的就是粪源问题,而我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同步完成或在建改厕与改圈的只占总数的不到4%。粪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沼气推广的瓶颈。
2、技术力量薄弱。调查发现,全县已建成装料的沼气池能正常使用的比例很低。社城镇顶村在去年就开始沼气试点,群众积极性也比较高,建成22户,但是使用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去冬今春以来,能正常产气使用的仅仅只有20%左右。镇村两级多次邀请技术员察看指导,也找不到不产气的原因,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该村今年只新发展了6户,仅占去年发展数的1/4强。兰峪乡屯村已建成15个15立方米的沼气池,先装料1池,但至今不能点火,技术人员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余下的14池就一直空着,不敢装粪,在等待观望。
技术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沼气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沼气是一项成熟技术,但沼气工艺流程长、影响因素多,单单靠培训几次农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需要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必需的技术装备作为支撑。只有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沼气点着了、烧旺了,沼气建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而我县目前的沼气技术力量仅仅是领取了省级沼气技工合格证的107名沼气池施工人员。县农业局虽然也组织了服务队伍,并深入一线跟踪服务,千辛万苦,但他们与农村持证上岗的技工属于同批次同课时培训,仅仅是文化程度比他们高而已,理性认识多于感性认识,甚至在建池操作技能上还不如农民技工,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熟尚需要一个阶段与过程。沼气使用、管理和维护全能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为农民群众正确使用沼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比如,云竹镇赵庄村的两个沼气用户,一样的粪料,同一天装粪,一户正常点火,一户则是哑火,搞不清是何原因,增加了群众对沼气技术的迷惘和不信任。 「1」 「2」
3、项目的实施条件和实际情况存在不对接。由于任务压力大,完成任务心切,全县各级在沼气建设上倾向于单纯追求任务量的增长,而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粪源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实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任务量与农村实际及群众生活水平相脱节。比如箕城镇北泉沟村,地处县城郊北,名为农村,其实早已在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融入了县城。从事养殖的很少,而且近70%的居民都已经使用上了煤气灶和电磁灶等新型灶具。而北泉沟村作为箕城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建设100多户沼气的任务。再比如郝北镇的台曲村,全村413户中有300多户都已经使用煤气灶、电磁灶和蜂窝煤,而该村作为郝北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270户沼气建设的任务。对台曲这样的农村来说,缺少粪源已经不再是影响推广沼气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失去了沼气项目推广建设的必要性。而为了完成任务,村干部带头,村长家未养一头家畜,用着电磁灶却又挖坑建起了沼气池。这些矛盾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本项目与农村实际情况不对接,势必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先天制约,难免困难重重,出力不讨好。不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想法,工作就变成了一级压一级的行政体系或组织体系的线性运动。
北泉沟和台曲这类矛盾现象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上不适应。是否使用沼气并非新农村的根本标志和属性,也不是新旧农村的本质区别所在。推广沼气是因为沼气在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的某些本质要求之间可以发挥符合实际的较好的衔接作用,可以通过推广使用沼气有效解决一些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处于城市周边,生活习惯已经实现或正在向城市化(城镇化)转型的农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了推广户用沼气的基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推广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推广沼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本身。
再者,推广户用沼气与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农村建设方向、农村生活习惯等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一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等农机具的拥有量不断增长,以及太谷、祁县等邻近地区悬耕机的深度介入,使得农村养畜使役逐渐淡出农业生产,牛、驴等大牲畜养殖日趋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前几年生猪市场的不景气和疫病流行,及养殖猪、羊市场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农民一家一户抵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农村分散经营式的家庭养殖日趋减少,畜牧业发展开始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三是,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新规划建设庭院都在200平米左右,而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配套养殖5—7头猪、200只鸡或者2—3头牛。受有限空间的局限,一家一户家庭养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推广以家庭养殖为基础的户用沼气条件先天不足。
此外,由于我县的气候条件,取暖期长达4个多月之久。而我县农村冬季取暖绝大多数是采用火炉烧煤的形式,烧饭取暖一体化。同时,沼气在冬季受气温影响较大,从我县去年发展的一些沼气用户的使用情况看,冬季沼气闲置率几乎达到90%。
4、补贴政策的两难困境。调查发现,沼气建设完成情况好的村绝大多数都是在上级投资的基础上,县、乡、村三级配套补贴,不少群众不用花一分钱。有的村民说,要是花钱,俺就不建了。这种思想在群众中间比较普遍,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推进较快的村都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全县太长高速过境村几乎是清一色地拿出征地补偿款来补贴沼气建设。有的乡镇的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补贴,村干部便以个人名义贷款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建设。常银村村干部个人贷款万用于垫付沼气补贴。这种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推广,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面对县乡村咬着牙作出的补贴,村民们似乎并
一、农村沼气推广建设进展情况
年初,上级下达我县今年的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是5394户(池)。6月20日,全市沼气建设观摩会后,又调减为3510户。我县按照要求分三类(国债项目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将任务分解到9个乡镇53个村。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以三类村为重点,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了可能完成任务的全部村,个别乡镇达到所辖行政村百分之百的覆盖率。截至XX年年7月4日,全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870户(据农业局统计资料),占到全县调减后总任务数的%。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得到了县、乡各级的高度重视,呈现全面铺开、点面整体推进的态势,正处于攻坚阶段。虽然目前工作推进力度非常大,措施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任务要求差距较大,全面完成任务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工作推进的几个特点
全县上下在推动沼气建设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乡镇和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2、措施扎实。县政府决定拿出150万元专款用于沼气建设补贴。各乡镇和村也都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出台了程度不同的补贴和激励扶助措施,千方百计推动此项工作。
3、强化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各乡镇把沼气建设工作与乡、村两级干部的考核挂钩,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形成了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上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4、善于创新。在按照有关要求推广单户建池的同时,我县结合实际创新出了联户建池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沼气建设成本,扩大了沼气使用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沼气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应当肯定的,但其推进的艰难和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粪源严重缺乏。全县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建沼买粪的现象。各乡镇为了保证本乡镇建设沼气的用粪需求,严格限制辖区内的粪源外流。在粪源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乡镇的沼气用户开始向县境外的武乡等地买粪。河峪乡青阳坪村的冯变成甚至从吕梁市的文水县买回一车牛粪。而随着买粪需求的增加,粪价也一路走高,武乡一带的牛粪就从原来每方30至40元上涨到每方60至70元,翻了近一番。以8立方米标准的沼气池一次投料3—4方计算,一个沼气池仅买粪投料就需要花费300多元。但,即使四处买粪也满足不了现有需求,沼气建设面临“粪荒”的严重考验。以莲花池村为例,建成34户,仅有7户通过买粪完成装料,其余27户全是空池,至今仍在找粪下池。
“粪荒”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县的畜牧养殖发展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支撑沼气的用粪需求。全县870户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有家畜养殖的还不到10%。河峪乡是我县的畜牧大乡,但在河峪乡寄子村,全村集粪都不能满足村民李社清8立方米沼气池的初次投料需求。兰峪乡郭郊村192户648口人,全村仅存栏3头牛4头猪,所产粪料,按照沼气技术要求,仅仅可供两个8立方米沼气池正常运行。而按照任务分解要求,郭郊村的沼气建设任务是100户,假设任务全部完成,98户的粪源缺口如何解决将是个大难题。
“粪荒”的出现给我们的沼气推广工作带来了先天不足。没有稳定的粪源,不仅严重制约沼气的推广进度,而且会影响到已建成沼气的持续运行。如果沼气必须靠买粪来维持,那么沼气建的越多,粪价就会越高,沼气运行的成本就会越高。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项目难免再蹈八十年代初推广夭折的覆辙。同时,按照沼气运行“勤添料、勤出料”和新鲜粪的技术要求,买粪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技术要求。因此说,买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粪源短缺的问题。一池三改是建设沼气工程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中改厕与改圈解决的就是粪源问题,而我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同步完成或在建改厕与改圈的只占总数的不到4%。粪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沼气推广的瓶颈。
2、技术力量薄弱。调查发现,全县已建成装料的沼气池能正常使用的比例很低。社城镇顶村在去年就开始沼气试点,群众积极性也比较高,建成22户,但是使用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去冬今春以来,能正常产气使用的仅仅只有20%左右。镇村两级多次邀请技术员察看指导,也找不到不产气的原因,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该村今年只新发展了6户,仅占去年发展数的1/4强。兰峪乡屯村已建成15个15立方米的沼气池,先装料1池,但至今不能点火,技术人员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余下的14池就一直空着,不敢装粪,在等待观望。
技术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沼气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沼气是一项成熟技术,但沼气工艺流程长、影响因素多,单单靠培训几次农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需要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必需的技术装备作为支撑。只有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沼气点着了、烧旺了,沼气建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而我县目前的沼气技术力量仅仅是领取了省级沼气技工合格证的107名沼气池施工人员。县农业局虽然也组织了服务队伍,并深入一线跟踪服务,千辛万苦,但他们与农村持证上岗的技工属于同批次同课时培训,仅仅是文化程度比他们高而已,理性认识多于感性认识,甚至在建池操作技能上还不如农民技工,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熟尚需要一个阶段与过程。沼气使用、管理和维护全能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为农民群众正确使用沼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比如,云竹镇赵庄村的两个沼气用户,一样的粪料,同一天装粪,一户正常点火,一户则是哑火,搞不清是何原因,增加了群众对沼气技术的迷惘和不信任。 「1」 「2」
3、项目的实施条件和实际情况存在不对接。由于任务压力大,完成任务心切,全县各级在沼气建设上倾向于单纯追求任务量的增长,而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粪源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实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任务量与农村实际及群众生活水平相脱节。比如箕城镇北泉沟村,地处县城郊北,名为农村,其实早已在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融入了县城。从事养殖的很少,而且近70%的居民都已经使用上了煤气灶和电磁灶等新型灶具。而北泉沟村作为箕城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建设100多户沼气的任务。再比如郝北镇的台曲村,全村413户中有300多户都已经使用煤气灶、电磁灶和蜂窝煤,而该村作为郝北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270户沼气建设的任务。对台曲这样的农村来说,缺少粪源已经不再是影响推广沼气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失去了沼气项目推广建设的必要性。而为了完成任务,村干部带头,村长家未养一头家畜,用着电磁灶却又挖坑建起了沼气池。这些矛盾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本项目与农村实际情况不对接,势必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先天制约,难免困难重重,出力不讨好。不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想法,工作就变成了一级压一级的行政体系或组织体系的线性运动。
北泉沟和台曲这类矛盾现象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上不适应。是否使用沼气并非新农村的根本标志和属性,也不是新旧农村的本质区别所在。推广沼气是因为沼气在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的某些本质要求之间可以发挥符合实际的较好的衔接作用,可以通过推广使用沼气有效解决一些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处于城市周边,生活习惯已经实现或正在向城市化(城镇化)转型的农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了推广户用沼气的基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推广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推广沼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本身。
再者,推广户用沼气与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农村建设方向、农村生活习惯等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一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等农机具的拥有量不断增长,以及太谷、祁县等邻近地区悬耕机的深度介入,使得农村养畜使役逐渐淡出农业生产,牛、驴等大牲畜养殖日趋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前几年生猪市场的不景气和疫病流行,及养殖猪、羊市场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农民一家一户抵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农村分散经营式的家庭养殖日趋减少,畜牧业发展开始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三是,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新规划建设庭院都在200平米左右,而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配套养殖5—7头猪、200只鸡或者2—3头牛。受有限空间的局限,一家一户家庭养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推广以家庭养殖为基础的户用沼气条件先天不足。
此外,由于我县的气候条件,取暖期长达4个多月之久。而我县农村冬季取暖绝大多数是采用火炉烧煤的形式,烧饭取暖一体化。同时,沼气在冬季受气温影响较大,从我县去年发展的一些沼气用户的使用情况看,冬季沼气闲置率几乎达到90%。
4、补贴政策的两难困境。调查发现,沼气建设完成情况好的村绝大多数都是在上级投资的基础上,县、乡、村三级配套补贴,不少群众不用花一分钱。有的村民说,要是花钱,俺就不建了。这种思想在群众中间比较普遍,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推进较快的村都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全县太长高速过境村几乎是清一色地拿出征地补偿款来补贴沼气建设。有的乡镇的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补贴,村干部便以个人名义贷款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建设。常银村村干部个人贷款万用于垫付沼气补贴。这种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推广,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面对县乡村咬着牙作出的补贴,村民们似乎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