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工作报告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9-02 23:42:25

  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父亲的朋友是浙江温州人,在上海从商。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上海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上海名牌学校的“敲门砖”。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捏着牌,凑近一看,竟然是“斗地主”。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而据我所了解,情况与之相近甚至更为糟糕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并不在少数。

  形成众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亦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致,这多多少少牵系着“三农问题”,而教育更是事关我国民族命运的重大命题,有此双重要义在身,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调研背景

  据统计,1988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为106万人,到90年代前期已经翻了一番,1993年达到251万人。在XX年上海进行的建国以来第一次流动人口普查中,外来流动人口总数达到万人,流动人口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XX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统计局进行的全市19个区县332040个样本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499万人。XX年底全市登记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万人,占市常住人口总量1745万人的%。

  1988~XX年部分年份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表

  单位:万人 年份198819931997XX XX 人数106251237387499(资料来源: shanghai/node2314/node14926/node14985/) 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一个显要特征是:流动人口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仅以上海市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为例,在237万外来流入人口中,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9万人之多,15岁以上的少年儿童以及这两个年龄段在校生的人数总合均为34万人左右。另外,在外来人口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在沪读中学(12-15岁)和小学(7-11岁)的人数仅占适龄儿童样本总数的38%和72%,有近四成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不在校学习(见下表),这些数据昭然若揭地反映出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漏洞、在保障公民权利问题上的欠缺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而这恰恰是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相矛盾的。                   

  上海市1997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的在学状态 总样本数 其中:在沪读书(人) 在沪读书比例(%) 0-6岁18773977-11岁70150612-15岁354135 合计29321038100 (资料来源:

  上海市1997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

  由于所选择的调研课题和社会现实有密切关联,所以在正式调研之初,我便拟订计划

  不仅要通过文献和网页获取资料,更要注重实践考察来亲身感受和体验这样一种社会现状。

  所以,我的调研资料基本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的:

  1、 图书馆相关文献的搜索;

  2、 网页浏览,进而筛选、整理出各部分的数据资料;

  3、 实践考察所得;

  由于本学期选修了社会工作概论这门课,所以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我的实践考察事先在心里已拟订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我在遵守社会工作伦理的前提下,主要采取了社会工作中惯常运用的观察和访谈的方法。观察的对象为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a学校和b学校),访谈的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上从前和我一样有过支教经历的同学,第二类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第三类则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和我所接触过的一些国外来沪人员的子女。

  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之前并未设想到的难题。

  难题之一:图书馆文献和各类网页里的相关资料数不胜数,要从中搜索出对我的调研工作有实际用途的资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而这两点都是我比较欠缺的,所以对我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难题之二: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时,上至校长、下至同学都表现出强烈的排外情绪,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时,有意躲避,不愿透露实情,这使我的调研工作很难更深入地开展,和我预期设想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在解决第一个难题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同学、朋友的帮助,尤其是和我同寝室的三位同学,对我的调研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仅没有责怪我深更半夜打扰了她们的休息,而且还帮助我一起搜查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即使像我这般缺乏耐心和毅力的人竟然也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虽然天蒙蒙亮时才睡,却仍然感到很富足而快乐。

  然而第二个难题却并没有解决得如此轻松,我甚至很难说服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只能从被访对象为难和犹豫的表情中去猜测事情的真相,并从有关文献和资料中取得支持这些结论的依据。

  当然,我也明白,调研的过程和结果一定不会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所以我可以坦白地承认,我的这篇调研报告是不完美的,但其中所浸润的我的心血却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尽管有瑕疵,我却是问心无愧的。

  下面是我采访a学校校长的部分内容:

  问: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建立这所学校的?

  答:大概1999年左右吧。不算很早吧,因为我知道92、93年的样子就有类似的学校建立起来了。

  问:那您是为什么会想到要建立这样一所学校呢?

  答:一方面,我本身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和教育、和孩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退休以后也闲不住;另外一方面,我自己的孩子是上海知青,他们从外地回来以后呢,孩子的教育落实不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学校是有需求的,流动人口的孩子的学业也不能荒废,是吧?时间就 是金钱啊,错过了读书的年龄想读也没有这个精力了。再加上,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是完全免费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国家为了培养我们,可以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而我们应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回报国家。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