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贯彻职业教育职教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8-26 04:43:26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6月21日至7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冬芝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我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就业管理局和市直教育资源调查组的汇报,考察了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市计算机学校等7所高、中职院校,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3所民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华阳集团拨叉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情况。7月13日至15日,调查组部分成员陪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鲍隆清等一行又调查了郧西、郧县贯彻《职教法》,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情况。总体上看,我市贯彻执行《职教法》做了大量工作,职教事业发展较快,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但是,在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也还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统筹不力,资源配置不优,职教政策落实不够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职教法》的主要工作与成效
1、广泛宣传《职教法》,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自96年颁布施行《职教法》以来,市政府和教育、劳动等职能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如:将《职教法》列入“三五”、“四五”普法内容,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设专栏,广泛宣传《职教法》;结合每年“”法制宣传日,在公共场所开展《职教法》宣传咨询活动;教育、劳动等部门分别举办《职教法》法律知识讲座,培训职教工作人员。各职业学校利用广播、板报、标语、演讲会、图片展、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职教法》。针对中专学校一度生源不足的状况,市政府还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4月为“职业教育宣传月”,由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深入全市城乡,宣传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和招生工作,逐步扭转了职校招生被动的局面。
2、制定政策措施,促进职教事业发展。一是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就业前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全市已开设培训专业50多项,有3万多城乡青年参加了劳动预备培训。二是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对中专学校毕业生,在发给学历证书的同时,经劳动、教育部门认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从2003年起,市政府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按比例列出专款,用于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初步调整了中职学校布局。各县市自2000年以来,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到去年底都实现了创建省“512工程”(用5年时间,各县市办好1所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职业学校)合格学校的目标,其中5个县市职校成为省重点职高。经市政府同意,市商业技工学校于2000年12月迁入十堰城区,更名为十堰电子科技学校。经过几年努力,该校已从一所文科类技校发展为理工类省重点中专。今年以来,市政府在实施十堰电大、教院与柳林中学,市体校与市二中资源配置的同时,组织专班,对城区职教和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了调查,准备进行力度更大的调整。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职业中专21所,比2000年减少9所;在校学生17397人,比2000年增长16%,技工学校6所,比2000年减少2所;在校学生5788人,比2000年增长倍。
3、加强规范管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近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各职业学校认真贯彻《职教法》和《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了中职学校办学档次。今年4月,市计算机学校、财贸信息技术学校、工业科技学校、郧阳科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新调整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市电子科技学校、应用科技学校等7所学校为省级重点中专;市工业科技学校的4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各中职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与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式”教育,多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在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市直各中职学校连续4年开展“中职招生千里行”活动,面向广大初中毕业生,宣传中职学校招生政策、专业设置、报考条件、收费标准、就业安置等情况,提高了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可度。2003年,全市中专招生10248人,比2000年增长倍;技校招生5788人,比2000年增长倍。
4、开展职业培训,开发人力资源。郧西、郧县在贯彻《职教法》中,围绕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打工经济”,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如郧西县统一编写了建筑、电子电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四类教材。今年以来,全县培训农民万人,培训初二后分流学生8900人。市华阳拨叉公司重视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场地、教材、师资、经费落实,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仅上半年,该公司申报不同技术职称资格考试或技能鉴定考试的168人,占职工总数的%。全市劳动系统组建就业训练中心11所,再就业培训中心9所。去年以来,依托各地劳动力市场和乡镇劳动管理所,培训农民15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万人次。近年来,以举办短期培训为主的民办培训机构发展较快,经过批准的全市已有38家,已累计培训2万人,实现就业率8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2002年,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别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此,我市只开了一个电视电话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今年6月,国务院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而我市至今职教工作会议尚未召开,市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未出台。国家要求中职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而我市今年安排中职招8000人,普通高中招22000人,二者比为1:,与上级要求相差甚远。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市属高校,因办学条件较差,去年被上级教育部门“黄牌”警告。对此,市政府重视不够,没有及时帮助解决有关问题,使该校的前景令人堪忧。
2、促进职教事业发展的规定、政策不尽落实。调查中普遍反映,市直12所职业中专虽然绝大多数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拨款标准核定的时间早、基数低,没有体现“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和“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的要求,多数学校教师工资未能按时足额发放,去年国家增资调标部分没有兑现,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教师山区津贴、信息资料费不能落实。多年来,职业学校建设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仅市直12所学校就负债万元,校均万元。市内校企联合办学不够,多数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匮乏,实习场地和设备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滞后,许多地方培训网络不健全,经费无保障,基地不落实。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大,进展缓慢。市直12所中职学校除1所在丹江口市外,其余的都在夏家店至顾家岗一带。这些学校分属7个主管部门,经费分别对应市财政局5个科室,开设48个专业(含重复),校均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土地)2585万元、占地面积亩,在校学生1116人。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市直中职学校资源分散、规模过小、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这种状况虽然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安排过多次调查,但资源整合工作总体进展缓慢。
4、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条件较差,政府扶持引导不够。我市民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培训机构都是租用房屋,教学、食宿十分拥挤,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学生没有活动场地。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扶持引导、规范管理、提供服务不够。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乡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市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贯彻《职教法》和国务院、省政府的《决定》,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劳动等部门的职责,逐步建立完善在市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抓紧制定、出台我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积极筹备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大力营造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2、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要根据《职教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决定》的规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保证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的15-20%用于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年人均元、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工资总额%提取、职业学校用于教学和师生生活的征地免征水电增容、人防工程、商业网点、城市维护配套费等政策,并加强督促检查。要鼓励支持各行业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落实其与公办职业学校享受同等政策的要求。
3、进一步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步伐,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各市(州)要办好1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和2-3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从十堰实际出发,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加快市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要高度重视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该院健康发展。
4、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要根据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性。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