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的观后感
篇一:坚持走自己的路
今天一个人静静地看了《云水谣》,看完后心情比较复杂,总觉得很凄惨,但是又很唯美。也许人物的主角都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了。人或者一定要去走自己的路,也许为了功名利禄会偏离,但是自己的主线一定要明确。
《云水谣》是一个好电影,恐怕再难见比它更美轮美奂的电影摄影了。尤其是台湾乡下那一段,那油画般的意境,那唯美到极致的构图,简直要刺伤了我的眼睛。张艺谋用奢华的色调来强化画面的张力,《云水谣》则用意境使得整个画面灵动起来。还有西藏的迤逦风景,令人向往。
《云水谣》的剧情很简单,两个一见钟情的年轻人,《红与黑》式的相遇方式,于连式的陈坤,却最终因为家庭和历史的原因一再错过。两个人在绝望中苦等了对方一生,却到死也没能再见面。我为这个长度中间所沉淀下来的东西感到无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而将身边所有一切更值得珍视的东西一笔勾销,那是多么可怕和愚蠢的一件事。所以,那样的情种,是宁愿少些的。
人生就简单地在世间飘过几十年,最多百年多而已。既然来到世间,就要好好地活着,走自己的路。莫等到了临终时刻脑子一片空白。
篇二:选择等待
一支钢笔、一本素描画册、一条围巾、一枚订婚戒指,这一切只为让他记住她,等候她。陈秋水等了,可是很遗憾他没能等到最后。
当我听到碧云从楼上发出的声嘶力竭的哭喊声的时候,心也跟着碎了……那是一种心死的灰漆漆的感觉吧!
不知道是导演的偏见还是为了电影的夸张效果,王碧云用一辈子等待着一个未知的结果,在画框里描绘着心中的爱情。当她老得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时候,还可以为了心中的那个秋水哭泣得像个孩子,那是一种深爱,更是一种真爱吧?!可是陈秋水却没有那么伟大,洞房花烛夜,他言语极少,表情凝然,是对远方的碧云的一种愧疚的自责吗?!可是,为什么就不可以再等?为什么不相信碧云并没有离开?为什么就那样答应了另一个姑娘的爱。他和金娣的爱是畸形的,这样对待金娣公平吗?替身?难道就因为她把名字改成了王碧云就可以把她当成真正的王碧云?!多么不符合常理的推断。是感动了吧,是喜欢了吧,是些许心动了吧?!!!
金娣没错,她错的是爱上了陈秋水,这个心里只有碧云的却不能像碧云那样等待到最后的男人!
王碧云是伟大的,她是个画家,生活里有了艺术,多少会增添些离奇的神秘色彩,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像她那样,三毛是个例外。陈秋水是个怎么样的男人呢?有点执著,有点专情,但是这仅仅只是有点。既然答应了等待,就得坚持到最后,不坚持,抑或只坚持生命中的一段时间,都不是坚持。王金娣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为了爱,选择了做个替身,甚至把名字也改了,女人这样值得吗?谁也说不清,因为谁知道那么多年的生活后,陈秋水不会变成她王金娣的?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的爱。
当爱情选择等待的时候,请让彼此都有坚持等待到最后的把握,否则是怎样的结果呢?又一个王碧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