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导游词三篇
好太王碑建成13年后,即1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后,好太王碑也被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1877年,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人发现了此碑,并手拓数字赠与文友。1878—1879年间,为除掉碑上的青苔以便识度,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隙,集安工商各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1961年,好太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国家拨款修建新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其题额。20××年,为加强对此碑的保护,又在碑亭四面安装了玻璃护墙。20××年7月1日,好太王碑与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专家介绍,高句丽历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记叙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由于文献资料对这一民族的记载很少,这块刻有1775个汉字的石碑记载的史实比较完整,涉及面广,而且源于高句丽政权的鼎盛时期,因此对研究高句丽的zz、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行程到这就基本结束了,非常开心与大家在一起相处。我想用4 个“源”字来表达我的心情:第一个是缘分的缘,我们能够相识就是缘,都说十年修得同船渡,我们这也是修得同车行了。现在我们就要分开了,缘却未尽,还只是一个开始。那就是源头的源,我相信这次旅程是我和各位朋友友谊的开始。第三个是原谅的原,在这次旅程中,我可能有许多做得不好不够的地方,多亏了大家对我的理解和帮助才能顺利完成这次旅程。我在这,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原谅。最后是圆满的圆,朋友们,我们的旅程到这就圆满地结束了。预祝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篇二:好太王碑导游词大家好:
我们眼前的这块巨大的石碑就是著名的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纪功碑,位于集安市东部4公里。好太王姓高名安,于东晋时期公元391年18岁时继承王位,卒于公元412年,在位22年。
好太王碑以其生动的描述,记载了高句丽的形成与发展,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最珍贵的碑刻资料。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繁荣强大,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其子长寿王于公元414年安葬好太王时,在太王陵北360米处立起这座大碑,至今已经矗立了1590多年。
碑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关于高句丽起源的建国的神话传说。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架,巡幸南下……,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建立高句丽政权。
第二部分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站、广开土境的战事活动。 碑文中主要记述了对百济和倭寇的征战和对新罗的救援。公元396年,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百济64城,1400多个村子。
第三部分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看墓人家。其中“国烟”30家,“看烟”300家,“国烟”与“看烟”的区别在于,“国烟”来自于城民,“看烟”来自于谷民,“国烟”身份比 “看烟”高,一户“国烟”可以领10户“看烟”。
好太王碑由一整块天然角硕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呈方柱形。石料多见于集安一带的鸭绿江边。这种取自天然且保持原石模样的石碑,在我国碑刻历史上少见。碑文为汉字隶书,每字大小为9~10厘米,笔划工整,字体端庄。碑高6.39米,幅宽1.34~2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和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字,因裂隙和剥落损失,现存1590字左右,可基本识度。
好太王碑建成13年后,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后,好太王碑就也渐渐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了。直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怀仁县一个叫关月山的人发现了此碑,并手拓数字赠与文友。1878~1879年,为了除掉碑上的青苔以便识度,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隙。
好太王碑被发现以后,总体上一直得到有效保护。1927年,集安县工商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1961年好太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国家拨款修建新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其题词。20××年,为了加强对其保护,又在碑亭周围安装了玻璃护墙。
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形成与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有“海东第一古碑”美誉的好太王碑正以其蓬勃雄姿迎接海内外旅游者。
篇三:好太王碑导游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石碑就是著名的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纪功碑,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好太王姓高名安,于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18岁时继承王位,卒于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在位22年。
好太王碑以其生动的描述,记录了高句丽的发展与形成,是研究高句丽的历史最珍贵的碑刻资料,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繁荣强大。为纪念其功绩,其子长寿王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安葬好太王时在太王陵北360米处建立起这座大碑,至今已矗立了1590多年。
好太王碑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录了高句丽的起源与建国的神话传说。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驾,巡幸南下,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建立高句丽政权。
第二部分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战,广开土境的战事活动,碑文中主要记述了对百济和倭寇的征战和对新罗的救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夺百济64城,1400多个村子。
第三部分讲述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看墓人家。其中“国烟”30家,“看烟”300家,“国烟”与“看烟”的区别是,“国烟”来自于城民,“看烟”来自于“谷民”,“国烟”的地位比“看烟”高,一户“国烟”可以领十户“看烟”。
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块天然角砾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略成方柱形,石料多见于集安一带的鸭绿江边,这种取自天然且保持原石模样的石碑,在我国碑刻历史上少见。碑文为汉字隶书,每字大小为9—10厘米,笔划工整,字体端正,方正隽秀,布局严谨。碑高6.39米,幅宽1.34—2.00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和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字,因裂隙、剥落损失,目前尚存1590字,可基本识读。
好太王碑建成13年后,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王朝灭亡后,好太王碑也被埋没在荒烟漫草之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任怀仁县知县章樾的书启的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人发现了此碑,并手拓数字赠与文友。1878—1879年间,为除去碑上的青苔以便识读,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隙。
好太王碑被发现后,总体上一直得到有效的保护。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其题额,20××年,为加强对此碑的保护,又在碑亭四面安装了玻璃护墙。
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形成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有“海东第一古碑”美誉的好太王碑正以其蓬勃雄姿迎接海内外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