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人才的就业前景(1)
发布时间:2022-05-20 14:05:26
译者前言:《Uni Magazin》 是一本由联邦劳工局主办的双月刊杂志,主要报道德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市场和行业动态。本文原载于该杂志的2003年第7期(增刊),详细分析了德国社会如今对经济信息人才的需求状况,并阐述了德国企业的择才标准,对我们选择专业、应聘就业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正文
IT业繁荣的逝去对经济信息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人才炙手可热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如此,他们没有理由对未来感到悲观,因为只要掌握一些其它技能并有一点耐心,如今找到份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
90年代末期,德国面临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人才而导致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联邦政府于2001年推出了“绿卡”计划,旨在通过从非欧盟国家吸引人才来缓解这个矛盾。但“新经济”的神话就象肥皂泡一样忽然破灭了,市场也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联邦劳工局的统计数字就能说明这个问题:2000年拥有大学学历的IT人才只有2000人失业,三年后就已经达到了6100人。其中,计算机专业人才(Informatiker)的就业状况近年来明显恶化:截止到2003年9月30日,拥有大学信息学学位的人才的失业率已经比上年增长了55%;从1996到2003年,他们的失业率几乎增长了四倍。相比整个IT界从业人员,他们的就业形势要差一些。
“在失业的计算机人才中,大约20%是经济信息学专业的,”联邦劳工局下属的职业介绍中心(ZAV)的专家曼弗里德.鲍施(Manfred Bausch)根据他的统计说。在2003年失业的4300名拥有大学学历的计算机人才中,大约20-25%出身于经济信息学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年以来,FH毕业的计算机工作者的失业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6年时,失业的计算机工作者中有65%是Uni毕业的,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52%。
如今,德国经济界大概能为每9名失业的经济信息人才提供一个空缺的岗位,形势比几年前差多了――2000年时这个比例还是1:1。尽管如此,鲍施先生称,他们的就业前景还要比德国大学毕业生总体的状况要好很多。尽管如今不象两三年以前那样很容易就找到份工作,“但人们不能就因此说经济信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好,它只是比以前困难了一点而已,”他说道。
德国信息学协会经济信息学分部的发言人、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信息学专业的安德烈亚斯.奥伯维斯(Andreas Oberweis)教授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说:“就业市场不象两三年以前那样好了,但相对来说还不错。”毕业生们必须作好思想准备,以面对更长时间的等待、更激烈的竞争和较小的岗位选择余地。
谨慎的招聘政策
这个紧张的形势是由很多德国企业目前奉行的谨慎的招聘政策造成的。联邦劳工局的统计数字就能清楚地表明这一点:2000年9月德国企业还能为IT业人才提供了9000个空闲岗位,两年后就只有不到2000个岗位在招聘新员工了。据统计,从2002年7月到2003年6月,德国印刷媒体上只刊登了628个招聘经济信息人才的广告,还不到上年同期(1382个)的一半。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主动求职申请了。比如化工巨头拜耳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乌韦.赫兰德尔(Uwe Hollaender)就对此说道:“我们对每份主动寄来的求职申请材料都会和公开招聘的申请一样对待。”他估计,在IT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岗位是通过主动申请得到的。
引人注目的是,在2003年失业的经济计算机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总的来说,失业的计算机人才中有22%在30岁以下,而相同年龄段的经济计算机人才的失业率则达到了34%。鲍施先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在当今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招聘的复合型人才比单一型人才要少。
几乎活跃在所有行业
经济信息人才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根据联邦劳工局2003年8月底的统计,招聘岗位主要来自工业企业(%)、软件公司(%)和高校(%)。而且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人才顾问公司(%)和电子商务企业(%)也在积极招聘经济信息人才,此外还有财政服务公司(%)、公共服务业(%)和物流企业(%)。
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信息经济和管理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夫.魏因哈特(Christof Weinhardt)教授认为,对于经济信息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雇主主要来自工业企业、小型创业企业和中大型管理顾问公司。他指出,而且管理顾问公司的实习岗位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实习生在这里通常从第一天开始参与到具体的项目运作中。
正文
IT业繁荣的逝去对经济信息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人才炙手可热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如此,他们没有理由对未来感到悲观,因为只要掌握一些其它技能并有一点耐心,如今找到份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
90年代末期,德国面临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人才而导致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联邦政府于2001年推出了“绿卡”计划,旨在通过从非欧盟国家吸引人才来缓解这个矛盾。但“新经济”的神话就象肥皂泡一样忽然破灭了,市场也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联邦劳工局的统计数字就能说明这个问题:2000年拥有大学学历的IT人才只有2000人失业,三年后就已经达到了6100人。其中,计算机专业人才(Informatiker)的就业状况近年来明显恶化:截止到2003年9月30日,拥有大学信息学学位的人才的失业率已经比上年增长了55%;从1996到2003年,他们的失业率几乎增长了四倍。相比整个IT界从业人员,他们的就业形势要差一些。
“在失业的计算机人才中,大约20%是经济信息学专业的,”联邦劳工局下属的职业介绍中心(ZAV)的专家曼弗里德.鲍施(Manfred Bausch)根据他的统计说。在2003年失业的4300名拥有大学学历的计算机人才中,大约20-25%出身于经济信息学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年以来,FH毕业的计算机工作者的失业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6年时,失业的计算机工作者中有65%是Uni毕业的,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52%。
如今,德国经济界大概能为每9名失业的经济信息人才提供一个空缺的岗位,形势比几年前差多了――2000年时这个比例还是1:1。尽管如此,鲍施先生称,他们的就业前景还要比德国大学毕业生总体的状况要好很多。尽管如今不象两三年以前那样很容易就找到份工作,“但人们不能就因此说经济信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好,它只是比以前困难了一点而已,”他说道。
德国信息学协会经济信息学分部的发言人、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信息学专业的安德烈亚斯.奥伯维斯(Andreas Oberweis)教授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说:“就业市场不象两三年以前那样好了,但相对来说还不错。”毕业生们必须作好思想准备,以面对更长时间的等待、更激烈的竞争和较小的岗位选择余地。
谨慎的招聘政策
这个紧张的形势是由很多德国企业目前奉行的谨慎的招聘政策造成的。联邦劳工局的统计数字就能清楚地表明这一点:2000年9月德国企业还能为IT业人才提供了9000个空闲岗位,两年后就只有不到2000个岗位在招聘新员工了。据统计,从2002年7月到2003年6月,德国印刷媒体上只刊登了628个招聘经济信息人才的广告,还不到上年同期(1382个)的一半。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主动求职申请了。比如化工巨头拜耳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乌韦.赫兰德尔(Uwe Hollaender)就对此说道:“我们对每份主动寄来的求职申请材料都会和公开招聘的申请一样对待。”他估计,在IT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岗位是通过主动申请得到的。
引人注目的是,在2003年失业的经济计算机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总的来说,失业的计算机人才中有22%在30岁以下,而相同年龄段的经济计算机人才的失业率则达到了34%。鲍施先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在当今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招聘的复合型人才比单一型人才要少。
几乎活跃在所有行业
经济信息人才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根据联邦劳工局2003年8月底的统计,招聘岗位主要来自工业企业(%)、软件公司(%)和高校(%)。而且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人才顾问公司(%)和电子商务企业(%)也在积极招聘经济信息人才,此外还有财政服务公司(%)、公共服务业(%)和物流企业(%)。
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信息经济和管理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夫.魏因哈特(Christof Weinhardt)教授认为,对于经济信息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雇主主要来自工业企业、小型创业企业和中大型管理顾问公司。他指出,而且管理顾问公司的实习岗位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实习生在这里通常从第一天开始参与到具体的项目运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