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社会实践

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实践报告参考

发布时间:2018-12-12 08:54:14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实践报告参考

  摘要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正文:

  就我而言,随着年龄的长大,同样问题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看,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作出的反应与行动也不尽相同。首先简单说一下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的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经过我们的调研整理得来的数据我们发现,自杀现象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程逐年递增趋势,在部分高校有着自杀“传统”,校园中民间流传着数字百变的自杀指标:低者为每年3人,高者达每年10余人,越是优秀的学校,越是优秀的学生,自杀的比例越大。自杀程及众多发状态,有的学校在出现个别学生跳楼事件之后,会接二连三爆发多起自杀事件,其中90%的自杀方式是跳楼总的来说自杀的理由普遍由以下三方面构成:学习,感情,就业。

  众多血淋淋的事实已经撼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这一串串的实例实在令人惋惜。

  统计数据如下:(注:以下数据均来自网络搜索和问卷调查,不尽完备)。

  2004年4月16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4年4月16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4年5月18日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

  2004年5月18日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

  2004年7月1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管理系一研二女生坠楼身亡

  2004年8月30日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楼前一女研究生坠楼身亡

  2004年9月15日 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新生教学楼跳楼自杀

  2004年9月22日 北京大学女博士从13楼坠下身亡

  2004年11月11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毕业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

  2004年12月30日 北京地区自杀死亡的学生上升为19人

  2005年2月18日 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身亡

  2005年5月7日 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跳楼身亡

  2005年5月20日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18岁学生先割腕,然后从11号楼的10层跳下

  2005年6月4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

  2005年7月25日晚8时,北大33号宿舍楼,一名北大心理学系02级本科男生从5楼宿舍的阳台跳楼身亡。

  2005年8月26日早上5时许,中国地质大学一大三女生从知春路锦秋花园小区23楼坠亡。

  2005年9月19日晚8时许,广安门手帕口桥北的铁路上,24岁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三年级女研究生撞列车自杀未遂。

  2005年9月19日,北京交大机电学院一男研究生,从宿舍楼7层窗口跳楼身亡。

  2005年10月23日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秦绪海从学校第三教学楼7层楼顶坠下,在二炮总医医院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2006年3月18日晚上八点钟左右,高邮临泽镇一位22岁的女大学生在家中自杀身亡。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博士生董锦瑞,自杀身亡。

  2006年6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大二女生从该校主楼北侧跳楼身亡。

  2006年11月13日 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4日 清华大学34号楼 一建筑学专业大三女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5日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11楼 一研三女生跳楼身亡。导师正是于丹;

  2007年5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宜园3号学生宿舍北侧楼 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去年同一日该校另一女博士生董某从品园4号学生宿舍楼8层跳下身亡。);

  2008年2月24日晚上7:40左右,北京理工大学23岁的女研究生毕业生刘某在宿舍内吞安眠药身亡。

  2009年3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2名大四自动控制系学生,男生掐死女生后,从7楼跳下,自杀身亡。

  2009年4月15日,10时20分,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男生在网上发表了一份题为《死了好啊》遗书,半个小时后便跳楼身亡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另据媒体报道,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

  值得说明的是,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频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9-11月。大学生、特别是博士生自杀,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是一种悲剧,对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

  学习压力大也是造成大学生跳楼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科生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压力;研究生有科研任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压力。这些学习任务就像一座座大山狠狠的压在每个大学生的肩上。“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时,调查问卷书据统计表明:除了焦虑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还存在自备、孤傲等问题心理的倾向。大学生精神上负担过重,易于紧张、心神不宁,严重者甚至会在平日生活中表现得坐立不安,产生恐惧感;在焦虑的时间,人会缺乏自我控制,这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人际关系类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引起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反应。与同学如何相处,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我们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那么如何才能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呢,通过总结,我们得出这几条方法。

  1. 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主体自育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健康普查

  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初步筛选出的超标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约谈;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询、热线、网络、书信等方式,及时开展各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个别确实存在较为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治疗和必要的危机干预;对于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转介,实施专门的康复治疗。

  3.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活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