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春晖》观后感范文
一个月来,陆陆续续看着《草山春晖》,伴随着高家走过了七八十年的岁月,见证了一代人的出生,一代人的成长,一代人的老去,谁言寸草心。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想推荐大家去看看,于是觉得应该写点东西。
说这是一部齐家宝典,我觉得并不为过,高家确实是一个典范,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故事不是编剧的美好想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存在。这是一个有关传统的故事,而这种传统,恰恰是治疗诸多现代病的一剂良药,而且温馨,甘醇,能给已被现代式的重口味刺激得遍体凌伤的心灵以抚慰。
该剧是这样开始的,几个头发灰白的中老年人,推着轮椅,陪着一个老太太在草山上散步。这是高家的四兄弟,而老太太是他们九十多高龄母亲,患有阿兹海默症。走着走着,忽然,老太太不知何事,停下不想走。为了揣摩母亲的意愿,四兄弟轮流上阵,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尝试着去与老母亲沟通,如保赤子,细心体贴,让人看了,禁不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四兄弟性格各异,高老大一生坚守老规矩,凡事讲道理,虽难免有时让人觉得古板,却是实实在在的君子风范。老二东郎自小不爱说话,只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伴随一生,习惯性的口头禅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无米再煮番薯汤"。老三明善是家里思维最为敏捷,眼光最准的一个人,做事有魄力,颇有几分霸气,堪称将才。老四明志比老大整整小了十七岁,出生于家里经济状况比较稳定的时期,且作为家里的老幺,一直被当做宝来养,故而其个性相对比较大方,善于与人交接。尽管四兄弟性格差异如此之大,行孝方式亦各异,但却同心同德,孝无终始。"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本立而道生。追本朔源,这归功于阿公在他们幼年时期的心田里便已播下的种子,再经由高爸爸细心呵护,高妈妈的精心培植,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今不惟枝繁叶茂,更已硕果累累。
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
"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这是高家的家训,不是一句空泛的道德训诫,而是高家实实在在的生活践行准则。高爸爸是竹子湖的里长,为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凡事为他人着想,尽管自家亦非生活艰辛,却依然坚持不遗余力得赈济乡里,尽管自己家的孩子没鞋穿,每逢过年时节,依然不忘给更为贫困的乡里发红包,放粮食。高妈妈一声勤劳节俭,精打细算。也因此,尽管高里长就像个"有应公",随叫随到,阿公一生只有诗文,没有数字,但在高妈妈的打点下,一家老少十来口也算是衣食免愁。尽管不免有些磕碰,但终究更多的是彼此的相互隐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玉琢以知器,人学以知道
高里长不惟忙于乡里大小事务,且倾心花卉栽培。高妈妈亦日夜忙于家里的生计。教育小孩的任务自然落在这位秀才阿公的身上。《文昌帝君阴鸷文》、《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古今圣贤典故等基本上都是阿公教学的内容,阿公一生只有诗文,却不是迂腐的老学究,严肃认真,却又不失风趣随和。对小孩的教诲善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常能结合孩子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教诲,引导,或引格言名句,或讲圣贤典故,或以物质奖励,不一而足。例子甚多,铭宗厌学,怀疑读书的价值,阿公便告以"读得书多胜百丘,不需耕种自然收。日里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贼来偷。"辛苦取得父亲承诺买的风琴,却被送给学校,阿公便告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埋下了这些种子,然后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小孩子灵性十足,自然触境而心开。东郎不喜读书,让家里人好生心急,而当看到他能不顾危险去救落水的孩子时,阿公便也释然,认为读书也只为明理,东郎有此舍己救人的心地,自有他的福分,亦不再强求,观后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草山春晖》观后感》。明善因双手摔伤照成变形,以致篮球打不好,受其他孩子歧视,方其心灰意冷之际,阿公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张"哈林队"的海报,对其进行鼓励。明志自小得人疼,当看到母亲在下山买雪,以为自己家里很穷,不愿意父亲借钱给别人,一气之下跑了出去,阿公告以"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告诉他无论将来多么富贵,都必须有一种随时随地回到一无所有的准备。阿公的种种的教诲,都成为这些孩子将来长大,应对人生的变故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产。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幼时,阿公便告诉铭宗"兄弟争田,不仁不义",而这一句一直铭刻在铭宗他的心里,并成为他们兄弟几个一生奉行的圭臬。同心同德,相互扶持,富贵共享,患难与共。兄弟不分家,同耕一亩田的观念今人视之似乎已经过时,而在高家兄弟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无巨细,都是兄弟一起商量,之后一起努力处理。铭宗是家里的老大,而其一生坚持老规矩,讲道理,尽管兄弟们有时觉得罗嗦,却一直对大哥都是一致的打心里佩服与尊重。明志幼时因迷上漫画导致留级,铭宗痛恨自己没教育好兄弟,竟拿起衣架狂打自己。明善看明志头发过长,觉得流里流气,两人争执不下,甚至扭成一团,对于这位从小比较受宠的小弟,似乎总是过于苛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实际是担心他走上邪路(当看到这里时,感触良多,想起几年前,小弟听MP3时,耳塞的声音过大,劝他放小声点以免伤害到耳朵,他不听,也是与他扭成一团,当时莫名其妙的也是发很大火。)明志失恋,其他几位大哥尽管没有失恋经历,却都想象自己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伤心事情,正所谓"人亦有心,予揣度之",竭尽心力,小心翼翼地去劝慰,希望他尽快走出来。尽管未能使明志摆脱失恋的阴影,但却也让他感到家人的温暖,兄弟的可亲。同样,这种兄弟间的同心同德,让高家安然地度过了经济危机。也让明志,明善能尽快走出因经济危机导致的精神危机重要因素。可以说,兄弟团结,是他们人生的最大资本。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如果说兄弟同心同德,自有其天然血脉之本源,而妯娌之间的和谐相处,却需要彼此间难得的宽容,理解,信任。先人治家,首在正夫妇。重家庭,故而亦甚重婚嫁。古人论婚嫁,绝非单纯男欢女爱,更是一种对于家庭的义务与责任。天理不外乎人情,完全无视个人感情,本自不合天理,更枉谈伦理,但若单单从个人感情出发,丝毫不顾及婚姻的意义而游戏之,则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真正的感情必与责任是一体的(愚以为真正的感情必是相互的付出与理解,而非相互的索取与纠缠,故如此说。今人常将感情与欲望混淆了)。否则充其量不过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欲望而已。大嫂勤劳贤惠,二嫂温柔体贴,三嫂聪明大方,阿咪善解人意。大哥与大嫂,二哥与二嫂,明善与心华,明志与阿咪,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姻缘的绝配。夫妻之间的相处也无需现代式的黏糊与张扬,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笑靥,便彼此心领神会。此种融洽或亦可谓心有灵犀吧?当然亦不是说毫无矛盾,只是这种矛盾总是能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得到消融并升华。
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有人称这部电视剧可称一部现代性的孝经。应该说孝是充盈整部电视剧的一个最大的主题。孝的方式有多种,高家兄弟的方式比较独特,除日常起居饮食各方面严格按照科学养生理论进行照顾外,还每天都坚持陪着老人家上山散步,十几年如一日。老大铭宗,为了照顾母亲,成为一名彻彻底底的养生专家,最有趣而且令人叹服的是研究出一种养生精力汤,其严格细心程度实在是无微不至。一家人分居美国台湾两地,为照顾母亲,频繁来回的飞行。尽管兄弟个人行孝的方式各不相同,可其诚孝的心确是一致的。无论是正如旁白所说:高家兄弟的孝是实实在在的行出来的。无论是老大的严格科学,还是老二的简单直接,抑或是老三的灵活应变,老四的温顺体贴。都是实实在在地行出来的。当然,各个媳妇同样是尽心尽力,特别是大嫂,可说是后期的全部精力就都投入到了照顾老人上。
传统与现代
前边已说过,这是个关于传统的故事。是一个优良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践行,是传统美德的现身说法。它像我们昭示着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无需向天堂寻求,无需向彼岸索取,而是切切实实可在人间得到的美好。固然这种传统的坚守,在尔虞我诈,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中有时难免遭受打击,大姐被倒,明善被骗。但是恰恰是这种打击,不是让人对于这种美好传统的质疑,而是更加彰显了它的魅力。因为稀有,也更彰显了它的价值。高家做生意,不兴酒桌应酬不已,权谋算计,重在信义,而高家的发家到生意上的发展也都为信义所造就。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现实的打击,并不让他们放弃对原则的坚守,大姐被倒十万,尽管伤心难过,却也没说对方一句坏话,还为她怜悯开脱。明善被骗五亿,内心不甘,充满怨恨,几近崩溃,而大哥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我们高家人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我想这就是答案吧。行善与行孝,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等。后来高家投身慈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小爱扩充到大爱,回归生命的本真,也找到了内心的真乐。
大爱,让世界亮起来
上网络搜了一下,才知道这部是台湾大爱电视台所制播的《大爱剧场》之一,大爱剧场系列电视剧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台湾大爱电视台是由慈济传播文化志业基金会所经营的电视网,旨在透过电视传播,净化人心。其实当今时代,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价值体系的建构,都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包括民间风俗的收集,现代传媒的应用。而非仅仅局限于学院式的研究,或者刻板化的说教。高端的制度建构固然重要,而百姓日用伦常方是活生生的文化精魂。必须上下血脉贯通,假若天地否隔,气息不通,则如死物一般。我素以为,文之功用,在于化民,只有将文消融在人们的生活中,方能具足其生命活力。而这需要的恰恰是最为亲切,直接,简单的方式,通过活生生的生活实例现身说法,其效果远比干巴巴的理论要好得多。
后记
有时累了想找点事情放松一下,又不想看书,除了喜欢听一下音乐,一般就是找找电影,抑或电视剧看看,只是我对于影视的挑剔绝不亚于对书的挑剔,趣味也颇与大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