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讲话稿

红色电影座谈会发言稿

发布时间:2018-10-21 16:26:03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也是我们的党旗、国旗的颜色。红色电影主要是指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也包括革命领袖、英雄前辈和当代先进模范人物的传记。

  河北省和红色电影有着密切的关联。《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红旗谱》、《烈火金刚》……一部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色影片,均取材和拍摄于河北这片热土。

  6月25日—30日,“20xx中国·西柏坡红色电影周”期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河北省广电局联合召开了红色电影创作座谈会,全国电影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电影的历史地位、美学特征和演进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红色电影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毛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红色题材的电影是主旋律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类型。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生产并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电影,教育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沉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电影本身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宝贵篇章,极大地影响和引导着中国主流电影的创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缔造新中国的历史,就是红色电影产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是红色电影不断发展的历史。在我国灿烂的现代文化史上,红色电影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卷,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总结和回顾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红色电影,我们深刻地认识了红色电影的历史地位,赞美和审视了红色电影的美学特征,研究和探索了红色电影的演进趋向,通过关于红色电影的交流和碰撞,使我们对红色电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创作反映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特征的红色电影的信心、决心和历史责任感。

  红色电影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第一,关于红色电影的历史地位。红色电影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电影比较,这类电影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电影是新中国电影史上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经验最丰富,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类电影。红色电影可以说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起到了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些作用是其他类型的电影所不能替代的。这类电影对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对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创造今天的和谐社会和推进经济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关于红色电影的美学特征。红色电影给我们提供的美学特征主要是崇高。崇高是一种美学概念,是敬仰的崇高。有人提出,现在这些红色电影在老百姓中还是有长久的魅力和影响的。为什么我们一些新的电影不具有这样的魅力和影响呢?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造成的?还是由电影本身造成的?《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等在老百姓中有非常长久、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一种崇高的力量、崇高的美学力量。

  第三,关于红色影片的演进趋势。红色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是最有成绩、最有经验,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最有影响的电影类型,肯定会持续发展下去,肯定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与此同时,这类作品也是存在问题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艺术手法在电影中时有出现。红色电影要与时俱进,首先导演要在艺术上创新,题材要开阔,主题要进一步深化,还要进一步适应市场。艺术上的创新,包括风格、取材角度、表现手法要多样化。面对市场,我们不能在思想和艺术规律之外去寻找市场的要求、寻找市场的包装。包装是必须的,但是首先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好作品。我们在做这类题材的市场运作上借鉴了很多好的经验。比如说《建国大业》,虽然有很多的明星,但是市场也必须建立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基础上,这是当前红色电影的演进趋势。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影视品牌

  回顾这些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深深体会到,要在红色电影的创作生产上取得突破,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坚守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主旋律。反映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历程、塑造在火热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形象、展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的首要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电影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电影创作生产主体承担着发展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双重任务。但无论电影业的体制机制如何变革、产业化如何推进,电影作品始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此,我们在组织电影创作生产时始终强调,要把好主方向,高扬主旋律,追求高品位。

  二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影视品牌。在电影创作内容上保持优良品质、鲜明艺术个性和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影视制作机构在红色电影创作方面有所作为的着力点。河北革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旅游景区(点)多达120余处。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而彪炳史册的西柏坡、李大钊的故居、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抗大旧址前南峪、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阜平城南庄、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处、地道战发生和拍摄地冉庄、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活跃地白洋淀……这些都为红色电影创作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近年来,我们以创精品、创特色、创品牌为目标,挖掘具有河北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创作生产了一些中低成本、有特色的红色电影,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特色作品,逐步形成红色品牌,将是河北今后电影创作的重要课题,特别要围绕我省梳理出的“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以最具特色选题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竭尽全力打造既具有河北特色、燕赵风骨,又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红色影视剧品牌。

  三是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历史已经证明,凡是经得起时间淘洗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而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为了单一的应景配合而生产的赝品,早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里。因此,红色电影的创作生产,更要遵循影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红色题材的电影创作,既要坚守主流价值观、传承革命历史传统,反对戏说和颠覆经典;又要与时俱进地拓展内涵,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还要创新表达方式,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和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演绎方式,创作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影业已逐步发展成为经营性文化产业,红色电影创作生产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两个规律相对统一,不可偏废。

  总之,坚持正确导向,提升艺术品位,面向市场赢得观众,是红色电影创作生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红色电影须遵循生活规律、艺术规律、市场规律

  宝贵的红色资源提供了最主要的创作资源,历史比编造更有戏剧性。我们要向红色历史要能源、要能力、要能量。我非常感谢西柏坡和城南庄留下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足迹,成为激励我们振兴国家的精神资源。我主张写红色电影剧本,要到实地考察,感受环境,理解人物,有真诚才能有真情,有真情才能写出真理。我反对闭门造车、翻拍老电影、用别人的生活代替自己的感受。红色电影也要搞“一招鲜”,不搞 “一窝蜂”。我反对将红色电影泛娱乐化、庸俗化、简单化、流水账化。红色电影必须严格遵循三个规律,一是生活规律,二是艺术规律,三是市场规律。生活规律就是“细节不真实,观众不买账”;艺术规律就是“艺术不到位,一切都白费”;市场规律就是“市场瞄不准,票房往下滚”。《建国大业》的成功,说明了红色电影原创是根本,内容为王,剧本为根;同时证明了编剧深入生活,以史实为坚强的支点,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红色电影有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

  刘润为(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把红色电影放在整个红色文艺中,把整个红色文艺放在整个红色文化中来考察,这样我们容易从宏观上得到一个印象。大家都知道,红色电影作为红色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发展是和其他的红色文艺同步消长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红色文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涌现出了大量的作品,这其中也包括左翼文艺战线拍摄的影片。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艺当然也包括红色电影,都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红色文艺,包括红色电影,里面有简单化的东西,艺术上有粗糙的东西,甚至在思想观念上还有一些左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就是那种主动性,完全是生机勃勃、锐意进取,为了国家独立、国家主权,为了民族解放、人民解放执著进取的状态,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是我们中国人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由于国际、国内种种zz原因的影响,我们开始出现了消解红色文艺的现象。在文艺上与这种精神状态相配合的是大量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戏说经典、躲避崇高、颠覆传统等。但是近年来,整个红色文艺,特别是红色电影又重新兴起,而且发展迅速,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汹涌的、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一个高潮。

  毫无疑问,我们的红色电影、红色文艺是一种正气,这种现象发展起来形成高潮,最后在整个社会层面会促进国家和谐稳定。所以,我们必须从历史高度评价红色电影,就文化本身来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对纠正我们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能够使我们走向公平正义,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们必须怀着敬畏的心理去拍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应该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再现历史的真实,这也是红色电影的魅力所在。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灵魂书写了历史。我们必须怀着敬畏的心理去拍摄,如果没有敬畏心理,仅凭着普通人的心理去想象,所拍摄出来的作品是不会持久的。

  比如拍摄有关领袖人物的作品,如果用琐碎的事情写,是不足以表现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品质的,必须写最关键的时刻、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是如何决策的,这才是表现领袖本质的一个方法。我们这些普通人修养再高,经验再丰富,就算经历过很多运动,很多社会实践,也体会不到领袖当时的心理。我们必须要认真地研究、挖掘他们的心理,深入地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是怎么想的?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还是思想决定的?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比如周恩来这个人物,尼克松曾经说过,周恩来扮演各种角色无不胜任,同时他有一颗爱国爱人民的心。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怎么能够体现呢?所以我全力地体现他疲惫的、奔忙的状态,让人感觉到他累坏了、累病了,病了还出来,挣扎着去完成他的使命。此外,还要注意不能虚构,编造的那些情节肯定是有趣的,却也是虚伪的、假的。假的就不能永恒。

  红色经典电影需要向红色革命史诗跨越

  我想从理念的角度谈谈中国红色电影,我愿意在红色电影中加两个字“经典”,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构成了红色经典电影无比丰厚、无比珍贵的创作资源,红色经典电影再现于银幕的是我们对于时代的记忆。真正的红色经典电影需要向史诗的经典跨越,这样完成的才是对美的追求。

  红色革命故事怎样过渡到红色革命史诗,这是摆在我们艺术家面前的艰难课题。并不是把一个红色革命故事讲好了,就能完成一个红色革命史诗。红色经典电影也可以有多元的形态,多元的综合样式。大体上分为两类,即红色革命故事和红色革命史诗。红色革命史诗是最难的题目,这是一个时代的使命。红色经典电影是跟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艺术家能否把这种灵感升华,有两个理念性的话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如何形成史诗气象,需要创作主体与历史达到一次庄严的契合。第二是史诗的形态。需要用独特的心理视点将历史陌生化,或者站在红色历史主人公的角度,先讲庄严的历史、历史主体和历史的关系。黑格尔说史诗是民族的传奇故事,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史诗有实体、起作用的根源。

  史诗的庄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强调主体的时候,它代表一个民族的意识,主体不是独自完成的,必须融汇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本身完成的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无不渴望自己的史诗,艺术家的史诗创造是这个时代在美学精神上的自觉体现,艺术家进入史诗创造的时候,如何超越世俗的环境,用作品跟观众有一个心灵的对话,史诗性的红色经典能不能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