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
阅读精选(1):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
第一种: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
第二种: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明白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阅读精选(2):[由www.telnote.cn整理]
花木兰生平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一说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里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齐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我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潜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我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姓什么?历史上的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向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阅读精选(3):
提起“花木兰”,大家估计首先唱出的是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那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当然,也能随口吟出那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没办法,在中国,花木兰就是这么的出名,这么的受到大家的爱戴,但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亦当有此礼遇。那么,花木兰究竟姓什么?又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花木兰生平:
花木兰,北魏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
因其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千百年来,花木兰一向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南北朝之说】
北魏皇帝拓跋焘登基之后,长期受到柔然侵扰的北魏帝国拉开了对柔然部落大反击的序幕。
以当时的形势看,北魏最大的祸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势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乱以来,已经混战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区之动荡是加剧,还是平息,就取决于北魏与柔然的生死决战。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败得极为惨痛的一年,双方都为这一场生死决战做了慎重的准备。
据《魏书》卷世祖纪记载:429年(太武皇帝(拓跋焘)神鹿二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在这样的情形下,才有了花木兰“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辞》中记载连花木兰父亲这样的年迈之老卒都要参军,可见情势之严重,国家已经没有多少选取的余地,务必动了真格的了。而历史上,也确实是在429年,北魏掏出了最后的血本,来跟柔然展开一决生死的大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据《北史》卷86。蠕蠕传记载: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向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长途跋涉、远离故土,才发出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
《魏书》卷4,世祖纪记载: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阴山之北”,花木兰从军正好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史书的年代和木兰辞的12年相吻合。
【汉朝之说】
《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此前何承天(370-447)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南齐书·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黄陂曾设过木兰县。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所以,至少隋唐之说是难以服众的,木兰汉代说倒是有证据的。
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为《汉孝烈将军记》。碑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于后。”此碑立于元宁宗懿麟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从碑文来看,其中提到的汉世尝作《木兰辞》,这就充分说明木兰出生的年代早,也说明木兰出生于汉代。
明代御史何出光在为完县木兰祠作《木兰辞赛神曲》十二首并序中说:“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为古曲逆,当为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今录其“赛神曲”一首:“汉家事业拓雄图,勇健矫矫媲丈夫。挥槊当关百战后,堂堂正气至今无,弯弓飞骑黑山头,曲逆以前百战收。纵使白登围已解,羞将美女觅封侯。”由此可见“赛神曲”中写到“汉家事业拓雄图”“羞将美女觅封侯”明显提到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在汉代受禄朝廷的事。
还有明代保定知府石麟,在《重修汉孝烈将军庙》中说:“汉孝烈将军,唐时追封也。文帝时建首功,载书史,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于汉之词、唐之歌、元之记焉。”石麟的话是有根据的。“元之记”即指元碑《汉孝烈将军记》,“唐之歌”是指唐代诗人韦元甫之《木兰歌》,“汉之词”就是《木兰辞》,它在汉代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韦元甫之《木兰歌》凡四十四句,诗中说:“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千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氐,更携于阗羌。”所说的燕支,即燕支山,在匈奴境内。印证了木兰从军的背景是汉与匈奴的战争。
证据之三,唐代李冗《独异志》中的《木兰从军》篇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伙卒不知其是女儿。”唐代就称木兰为“古人”,可见她生年久远。个性值得注意的是,《独异志》中的奇文异事,均按时代的先后排列。李冗把木兰排在汉代人物之中,决非偶然。另外,从汉代《文献通考》中的初兵制来看,也与木兰代父从军相吻合。如“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岁当给郡县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由此可见,当时木兰父虽年迈,但未超过六十五岁,所以不能免征,这是木兰代父从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够做这么一个推断,花木兰为汉文帝时人,她的事迹影响很广,历为传扬,南北朝时经加工后遂有此刻版本的木兰辞。
◆花木兰究竟姓什么: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
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也就是说,木兰具体姓啥,至少在这天仍然还是个未解之“谜”。的确,《木兰诗》作为一首口口相传的民歌,本身就是在无数民间艺人相互传唱、改编的基础上构成的,在“原始档案”尚不清晰、又缺乏正史记载的状况下,怎样可能考证出“木兰”真实的身份呢?仅凭一些地方县志或碑刻记载,便一口咬定木兰姓甚名谁、家乡何处,看似是为木兰找到了“身份证”,却不免陷入了附会和争抢名人的怪圈当中。有鉴于此,既然“花木兰”这个名字已经为大众所理解,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巾帼英雄的形象代言人,那么,木兰还是姓“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