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工作总结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22-12-10 18:06:09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一):

  第一课时

  师:这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能够是小说,能够是连环画,能够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

  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

  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由www.telnote.cn整理]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忙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

  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十分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师:不仅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明白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

  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必须的了解和决定。这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是吧?

  生:(齐答)是!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觉得能够怎样排?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就应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样排?

  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

  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鲁肃就应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两个不变。

  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觉得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鲁肃排第四。

  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不一样吗?

  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

  师:好嘛,鲁肃第三,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师:你认为曹操最笨,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十分好!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资料,此刻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

  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师: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对你的帮忙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师:停!停!鲁肃怎样说?

  生2:吃惊地说。

  师:对呀!吃惊地说!再读一读,体会鲁肃的吃惊。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师:好!这样读才有吃惊的味道。继续。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注意!诸葛亮笑着说,得有笑容,得有笑声啊。谁来读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3:(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微笑着说。谁还愿意读读这句话?

  生4:(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大笑着说。你也想读?来,请你读。

  生5:(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这笑,真是出自内心的笑!请你之后往下读。

  生5:(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这个令可没下好!电视上见过大将军下令吗?那个威严,那个响亮,那个果断。这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练读。)

  师:来,请曹操下令!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1:(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活脱活现一曹操。稍有一点遗憾,那个曹操说的是不要“轻易出动”,你这曹操说成了不要“轻举妄动”,两个曹操,哪个说得更准确?自己体会体会,好吗?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嘛。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2:(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你继续往下读。

  生2:(朗读)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师: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期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此刻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他十分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生4:(朗读)“我们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此刻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诡计,干脆就来个将计就计。

  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生7: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明白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经观过天象,明白再过三天就有一场个性个性大的雾,也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这回事。

  师:尽管诸葛亮明白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明白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明白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刘备和孙权但是两家呀。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能够回到刘备那里去呀。

  生3:因为魏军当时十分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能够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思考借箭的。

  师:看得出,你读过不少书,对当时的历史状况很了解。你讲得很对,孙刘两家只有联合抗曹,才能战胜曹操,保住自己的领地。但是,刚才你的发言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其实,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孙刘联合,而不是吴蜀联合。请你之后读。

  生3:(朗读)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样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这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好的,请坐。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独特地体会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多遍了,尽管读了二十多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甚至傻想着是不是就应去问一下诸葛亮。(众大笑)你们想明白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生:(齐答)想!

  师: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1:3天怎样能造好10万枝箭

  生2: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明白

  生3: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但是透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样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明白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生1: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这但是一个大问题啊!因为这个问题事关诸葛亮的身家性命啊!咱们是不是这样,先独自看看书,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齐讨论讨论,行吗?(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师:讨论十分热烈!看来,困扰老师多日的重大问题,就要在你们那里解决了。好啊!请教大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样来造这十万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师:有道理!老师继续向你们请教,这个计划当中该有哪些资料啊?

  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想到了长江上三天之后会有大雾。

  生3: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而且,他务必思考到鲁肃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以他对鲁肃的了解,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生5:而且,诸葛亮他还思考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能够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吗?天气不想好,能借到箭吗?曹操、鲁肃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吗?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课时

  师:透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明白,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请你读一遍。

  生1:(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

  生2:(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不错,请你来。

  生3:(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生4:(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样貌。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我从那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理解得也十分不错。但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是不行的,你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你一读,要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雾。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师:雾更浓了,但还是没有漫天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才是一场漫天的大雾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

  生1: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师:那么诸葛亮呢?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情绪?你别说,透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师:你们从他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什么情绪?

  生2:体会到诸葛亮当时情绪十分高兴。

  生3:他十分的自信

  生4:他最后如愿以偿了,正暗自得意呢!

  师:好一个“如愿以偿”啊!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明白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到了?

  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谁来做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

  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一做诸葛亮你就激动。(众笑)不激动。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这才像个诸葛亮嘛!心定气闲,成竹在胸。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能够改成这样:“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在书上把它改一下吧。

  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师:(故做糊涂状)不能改?为啥不能改?这样改不是挺好的嘛!

  生1:因为有了这两句话,就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这天去借箭吧。

  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十分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就没有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了。

  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十分有把握。

  师: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样还没动啊?一向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明白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齐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各自的发现。

  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之后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那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齐来读读这两段话。

  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怎样说的?

  生:笑着说。

  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样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齐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自由读)

  师:诸葛亮在笑谁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

  师: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怎样样?

  生1:了如指掌。

  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曹操,哼!生性多疑,这种天气,有敌人突然来攻,自然不敢派兵。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1(轻蔑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对诸葛亮的笑,你们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师:这叫自信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2(自信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不错!这是他的体会,你们呢?都一样吗?

  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样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师:他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样到此刻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3(幽默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谁来宽慰宽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生4(学着长者的口吻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看来,诸葛亮这一笑的内涵多着啊!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还在笑周瑜呢!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此刻诸葛亮立刻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立刻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师:所以诸葛亮怎样说的?

  生5:他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对啊!回去干嘛?

  生5:回去交箭。

  师:交了箭,周瑜的阴谋还能得逞吗?

  生5:不能了。

  师: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胜利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5(充满喜悦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悦啊!咱们一齐再来读读诸葛亮这一充满智慧、充满胜利的笑!

  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除了这两句,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1:我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发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2:我还有一个。前面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对鲁肃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后面第十自然段写“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了他的预测。

  师:是啊,连箭的数量都预测得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生4:我这个是十分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你的理解十分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十分广。但是我担心啊,曹操明白自己上了当,怎能善罢甘休?他要是派兵追杀出来,诸葛亮不就麻烦了吗?

  生4:我觉得根本用不着担心。因为诸葛亮早已算好了,回来时是顺风顺水的。曹操他们根本追赶不上。

  师:好一个“顺风顺水”!从“顺风顺水”中,你们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生6:船头只有先朝西、后朝东,才能顺风顺水地回来。可见,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啊!

  生7:靠近曹军水寨时,是空船,所以逆风逆水关系不大。借完箭回来的时候,船上装满了箭,所以顺风顺水就省了了许多,也保险一点。

  生8:顺风顺水回来,曹军就追不上。追不上,就能更加挫挫他们的士气。

  师:说得好!对诸葛亮他们来说,风顺、水顺、情绪更顺啊!胜利在望,能不顺心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读完全文,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还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的?

  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此刻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生7:周瑜做事十分着急,而诸葛亮做事十分冷静。

  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样来的,诸葛亮就一五一十地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明白吗?

  生:(齐答)想。

  师:真的想明白?

  生:(齐答)想。

  师:必须想明白?

  生:(齐答)想。

  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二):

  第一课时

  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必须十分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觉得能够怎样排?明白吗?

  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样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就应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就应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十分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十分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此刻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此刻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十分精彩。

  老师: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忙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老师:停!停!鲁肃怎样说?

  学生:吃惊地说。

  老师: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老师:他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老师: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样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停!诸葛亮怎样说?

  学生:笑着说。

  老师: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样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期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但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样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期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此刻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十分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此刻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明白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以前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个性个性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明白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同学们,你们明白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刘备。

  老师: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孙权。

  老师:刘备和孙权但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此刻——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十分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能够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能够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样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这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就应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明白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样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明白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讨论、研究)

  老师:讨论十分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样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他是造箭吗?

  学生: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样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资料啊?你觉得务必想好哪些资料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好,你认为曹操会怎样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务必思考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思考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样样?

  学生:借船。

  老师: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但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但是他们此刻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就应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十分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必须会尽力去帮忙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十分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明白吗?

  学生2:明白。

  老师: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思考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能够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课时

  老师:透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明白,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貌。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我从那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十分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十分大十分大的雾,大到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样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情绪?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齐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看到了。

  老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情绪?你别说,透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情绪?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情绪十分高兴。

  老师: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明白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我。

  老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齐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情绪、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

  老师: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能够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这天了。

  老师: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十分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十分直接就想到那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十分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十分有把握。

  老师:十分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样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样还没动啊?一向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明白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谁的智慧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齐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之后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那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齐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样说的?

  学生:笑着说。

  老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样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齐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老师: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就应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样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样样?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师:他十分满足、十分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鲁肃是怎样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样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样到此刻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必须不敢出来。

  老师:啊?不不。你说了就应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

  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

  老师: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

  老师:你怎样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此刻诸葛亮立刻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立刻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样说的?

  学生7:他就应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回去交箭,交了箭怎样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样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必须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必须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必须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期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务必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之后就去借箭。

  老师: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十分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十分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十分的广,真不简单。

  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明白上当了,但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老师: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此刻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十分着急,而诸葛亮做事十分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样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明白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想明白?

  学生:(齐答)想。

  老师:必须想明白?

  学生:(齐答)想。

  老师:真的想明白?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课后自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关于这个教学理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说就应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不明确地对学生说这是一篇小说,但也没这个必要。但是我觉得,作为咱们语文老师来说,自个心里得有个底,这是一篇小说,务必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们有一段交流、一段沟通。我问孩子们:“你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哪些人物的印象个性深?”孩子们谈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发现孩子们其实对人物的这种形象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关云长的刮骨疗毒这个印象个性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张飞在长板坡大吼这个印象个性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赵云七进七出为了救刘禅刘阿斗那种奋不顾身的印象个性深。事实上,《三国演义》十分成功地刻画了诸多的人物形象。比如象曹操的奸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义侠、张飞的草莽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很传神的人物形象。而这个,我觉得就应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务必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透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此刻孩子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

  点。

  第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在很多状况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记的有一位老师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他也是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他问孩子们:“你们明白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让咱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落实,你明白神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说:“神就是神奇。”“嗯,那么机呢?”“机就是机智。”“妙呢?”“妙就是巧妙。”“算呢?”“算就是谋划。”“连在一齐,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神机妙算就是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很好,你们自个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孩子们就读课文了。有一个孩子说:“我从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从这点上体会到诸葛亮知天文。”老师十分高兴,板书“知天文”。“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呀?”一个孩子说了:“诸葛亮说了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后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敌人突然来攻,

  江上雾很大,我们不知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向他们放箭。’从这体会到了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了如指掌,说明诸葛亮识人心。”老师板书“识人心”。完了又一个孩子说:“我从一开始的‘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到之后的‘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到‘诸葛亮回来时候是顺风顺水的。’看出诸葛亮对当时的这个地理环境状况是十分熟悉的,做了周密的安排,从这点上我明白诸葛亮是懂地利。”老师十分高兴,板书“懂地利”。完了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家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一知天文,二识人心,三懂地利。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明白了。”完了,这个课就算结束了。我说这叫什么?这叫扒了诸葛亮的皮、抽了诸葛亮的筋、吸了诸葛亮的血之后,剩下的诸葛亮的那一副骷髅。在十分理性的一种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诸葛亮的雍容大度、诸葛亮的温文尔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抽干了。所以我的观点,像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小说,我们绝对不能用一种十分抽象的方式去教。我们务必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纸面上站起来,在纸面上丰满起来,在纸面上活起来。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第三、只有透过品读活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储存活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那么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务必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我主要抓了两处十分形象的语言点。第一处呢?就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一般老师可能仅仅注意到这话是客观的对天气状况的一种描述,他让孩子们去感悟的话,大概也就到这个层面为止了,就是这场雾十分大,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但是我觉得,从把握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这句话大有内涵。我这样让孩子们设想,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里面,他们都看到了这场大雾,那么假如你是鲁肃,你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反应、什么感受?把你的反应、你的感受读出来。很显然,因为鲁肃他并不明白三天之后长江之上有那么大的雾,而且鲁肃和诸葛亮坐在船上,船又是驶向曹军水寨的,雾这样大,前方的状况看不清楚,过去的话十分危险。所以,当鲁肃看到这场大雾的时候,他会感到十分吃惊,他会感到害怕,这就是鲁肃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对环境会作出这样一种反应。于是我就引导孩子透过自己的朗读,把鲁肃的这种感受读出来,进而去感悟鲁肃这个人物的形象。而诸葛亮呢?正好相反

  ,为啥?因为诸葛亮三天之前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他明白,所以他看到这场大雾不但不吃惊,反而在心中是十分高兴、十分得意。看,大雾果然出现了,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所以,当他应对这场大雾的时候,他来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他会读得十分高兴、十分自信、十分得意。这是什么?这就是这个人物的形象。那么,透过这样一个语言点的读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进行再造,使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去。借助这个人物的形象,使这样的语言、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当中去。这是一个点。

  第二个点就是“诸葛亮笑着说”。我觉得如果说这篇课文有文眼的话,我认为这个文眼不在神机妙算,为什么?那个太粗浅。我认为这篇课文最传神的地方,它的点睛之笔就在诸葛亮这一笑。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够说诸葛亮这一笑值千斤。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就应让我们的学生仔细品味、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一个笑十分丰富的内涵。孩子们感觉十分得好,有的说他是在笑鲁肃,有的说他是在笑周瑜,有的说他是在笑曹操,甚至也有孩子说他是在笑自己。他为自己的神机妙算而笑,他为自己即将到手的胜利而笑。哎呀!这个感悟真是不得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对品读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他是十分有兴趣的,他是十分乐意的。正是孩子们的趣味盎然的品读,使他们不但品出了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了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气去品读活的语言,那么人物的活的形象,才有可能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形象化的语言也进入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使孩子们的语言和精神都能够得到协同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三):

  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这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齐说,学哪一课?生:《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明白这个“箭”是什么样貌?生:前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师: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这种剑后面是一个把儿,前边有剑刃子是一种短兵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一个词十分重要,谁注意到了?生:他说的“短兵器”很重要。

  师:对不对?(生齐:对)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白了吧?生:(齐)明白了。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谁明白“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师;三国,都有哪三个国?生:有东吴、西蜀,还有一个魏国。

  师:你明白东吴由谁统治吗?生:孙权。

  师:西蜀呢?生:刘备。

  师:那么魏国呢?生:魏国,原先是曹操保着汉献帝,之后曹丕篡位,他当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我们这天讲的这个故事里,曹家还没有人当皇帝,但是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在曹操的手里。对不对?生:对。

  师:大家结合预习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生:讲了周瑜、诸葛亮,还有鲁肃和曹操。(教师板书这四个人名)

  师:刚才在讲三国的状况时,曹操提到了。此刻我要问,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此刻的国务院总理。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鲁肃呢?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但是诸葛亮答应了。

  师:这句话说通没有?“想用十万支箭为难他”,通吗?生:我认为他没有说清楚。就应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为难他,但是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

  师:简单地说就是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能够不能够?生:我认为您说的有点不对了,光说造箭.不说期限,那什么时候造出来都能够。就应说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

  师:他的发言是要强调“短时间”内。具体的问题,我们研究课文时还要议论,此刻只说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让他造箭,他答应了,简单地说,联系起来没有。生:联系起来了。师: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帮忙诸葛亮造箭。

  师:很简单,还能再简单吗?生: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忙诸葛亮造箭。

  师:还能再简单吗?生:鲁肃帮忙诸葛亮。

  师:鲁肃帮忙诸葛亮,鲁肃主动帮忙?生:我认为就是借船造箭。

  师:还是不正确。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能够吗?(生答:能够)最后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最简单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诸葛亮没去,曹操就借给他了?生: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再说得明确一点。生: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师:很好。那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生: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说得不错。刚才他说的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课文的什么?生:(齐)主要资料。

  师:如果我此刻请大家给课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学生沉默)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情的起因,我认为是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在短期内造箭。

  师:能够吗?(生:能够)事情的结果,刚才没说,是什么?生:诸葛亮得到了箭。

  师:那么剩下的这部分资料是故事的什么?

  生:(齐)经过。

  师:能够分几段。生:(齐)三段。

  师;如果我想把“经过”再分成两部分,能够不能够?(生:能够)好。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这是什么?我要求不说刚才那句话了一他请他帮忙,他答应了,不这样说了,怎样说?生: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准备工作

  师:好。这才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关板书)――生:正式的借箭过程。

  师:我提最后一个问题,在这几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资料?生:经过是主要资料。

  师:在经过里面“准备”和“借箭”谁是更主要的资料?生:经过中“借箭”是最主要资料。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后,三国起了变化了。三国,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条腿。此刻,孙、刘已经联合起来了,共国抗御曹操。要记住这一点,对理解课文很重要:“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评析:

  这一课例的资料比较丰富,从多方面展示了教师在开始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采用的是“师生谈话法”。在谈话中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一、向学生渗透了学习课文时所必要的有关知识。如“箭”与“剑”的形状、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教师在那里预先点破,学文时学生就会不问自通。同时,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了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三国的构成、统治者、课文中人物的所属和职务。而所有这些都是在谈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的,有效地运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个别资料学生不了解,教师也不避讳地直接讲出,也是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个性是“孙刘联合,共同抗曹”这样的形势介绍,对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这一教例,教师还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联系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资料,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结构、段内层次和文章的重点资料。让学生在逐段学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资料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不但显示了教学设计的巧妙,也表现了教师教学思路相当清晰。

  三、在学生发言中,教师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潜力和思维潜力,要求他们说话要简练,要学会概括,要有逻辑性。表现了教师不放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潜力,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课堂终结

  《草船借箭》课文讲完了,黑板上出现这样一幅

  教师又请同学们综合课文资料,结合板书,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为三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敌”、“知天”三点。教师又要求把这三点再归纳为两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师仍然追问:还能把这两点再概括为一条道理吗?学生根据课文所带给的事实,结合板书中提炼出来的资料,看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在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测和估计,完全同之后的事实相一致。(他识破了周瑜设计陷害自已,但为了顾全大局,并不说穿,而是将计就计;他明白鲁肃性格忠厚,又极力主张孙刘联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