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得体会

杨花落尽子规啼

发布时间:2022-10-13 14:16:14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名句。

  【全诗如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由www.telnote.cn整理]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日语骂人的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正因“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证明自我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能够明白的。书名号之间用顿号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内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因此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因此要将自我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我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明白,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我和兄弟姐妹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透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我,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理解自我的要求,将自我对兄弟姐妹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我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构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相关感悟】

  “杨花落尽子规啼”,想起了唐人的这句诗。想起了被贬谪的王昌龄,年逾半百,一心为朝廷效忠却是那样的一个结局。想到了那千千万万迂腐的古人啊。是的,还有清醒的,还有李白。因此,他将“愁心寄予明月”,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那是多少离人的眼泪?那离人又该是怎样的悲戚,将那泪洒得漫天?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庭院。。。无数杨花过无影”。杨花落尽。它消失无踪了,可那以前旧时事旧时人可否能忘?

  是的,我厌恶杨花。厌恶它的飘移不定,厌恶它的到处依附,厌恶它粘在我的脸上是那么的不舒服……更厌恶它落尽后子规啼血的哀鸣。

  是的,子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子规就是蜀王杜宇的化身。传说中泣血而死的杜宇化为子规,没听那“不如归去”的声声呼号,咱们怎能忘记那含恨而去的望帝?咱们怎能忘记他泣血而亡的无奈与感伤?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蜀道本以难攀,子规鸟又来凑热闹。直叫得我心里烦!

  “子规”,有想到了“秭归”,谐音的两个词。一样的叫我牢记于心。那个地方,有我牵系和崇仰的一个人,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想当年,屈原大夫遭排挤,沿江流浪时,报国无门,举身赴汨罗……他是不朽的。姊归因他而不朽,因他而成为千千万万后人心中的圣地……

  是的,我厌恶子规。我厌恶一切悲戚或者离别。我厌恶把眼泪和鲜血齐流的杜宇,他是懦夫。后悔又能如何?国已破,家已亡。事实如此,任谁都无法挽回!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

  夏天就要过了。但一向下雨。很少有晴天。似乎真的没感觉到夏天的气氛,夏天就已经要走了。想起了一个青年作家小说的名字《……夏至未至》,是的,夏天似乎未曾来到,至少我未曾感受过它就走远了。而子规的悲鸣即将响起来。秋要来了。

  萧瑟兮秋风……草木摇落,满目枯黄……

  季节,你又何尝不是我人生的一种集合?我人生的华年还有多少?我人生的完美时光不也正如那夏日一样悄悄的、悄悄的走远吗?

  是的,因此,好好把握,不好毫无知觉的走掉。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