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
大致说来,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学习总结(2):[由www.telnote.cn整理]
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务必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务必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学习总结(3):
准确理解比喻的作用与含义
比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两种作比的事物务必属于不同的范畴;两种作比的事物务必具有相似点。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这些是常识,能够帮忙我们识别什么是比喻。
识别比喻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理解比喻在文中的具体作用与含义。
一、比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比喻在不同的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中,其具体作用是不同的。
例如:诗歌《鼠年的花轿》(戴达《文汇报》)
老鼠嫁女
花轿里坐着2008
把太阳当铜锣敲红
把新月当唢呐吹白
把长江、黄河
当二胡的两根琴弦
拉响
中国醉了
那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等。我们从比喻的角度加以赏析。理解“把太阳当铜锣敲红/把新月当唢呐吹白/把长江、黄河/当二胡的两根琴弦/拉响”中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与含义。
这些比喻运用中国元素,如铜锣、唢呐、二胡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2008鼠年,全国上下喜庆祥和的景象,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喜庆的情感。
例如:散文《壶口瀑布》(梁衡)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那里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从比喻的角度来体会其表达作用。
作者抓住黄河水冲入壶口、又溅到滩壁上的现象,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加以描述。“交响乐”写出声音的丰富与气势;“写意画”突出色彩的层次与神韵。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力与诗意。
例如:记叙文《春节回家结婚》(肖复兴)
落座下来,阿荣把他的专用箱拿过来,里面装满理发用具,大多来自韩国,一把发剪的价钱就不菲,能够说是他最贵的家当了。那是他赖以生存的宝贝,就像琴师的小提琴。他拿起发剪,总会在手里跳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跳,这是他的习惯动作,就像枪手随心所欲玩自己的手枪,在手心上画过的一道银色弧形,和他的眼神一齐专注地闪动。看发剪在阿荣手指间灵活地舞动,是一种享受,如同魔术师手中的魔术棒,将无穷的神奇收进其中。咔嚓咔嚓的声音,有节奏,富于韵律,是阿荣的小步舞曲,也是阿荣的夜曲,他常常就是这样在夜深时分才能够结束自己的工作,疲惫地躺在床上就睡着了,梦中都是这种声音,嗡嗡地响着,好像蜜蜂不停地在脑海中飞过。
文中三处比喻具体的表达作用:
“就像琴师的小提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价钱不菲的发剪是阿荣赖以生存的宝贝。
如同魔术师手中的魔术棒”,形象地描述阿荣拿发剪时的习惯性动作,以及对理发工作的投入与喜爱之情。
“也是阿荣的夜曲”,生动地描绘了阿荣理发工作的辛苦,甚至将这种疲惫一向带到梦中。
例如:说明文《“生物指示”现象》
根据生物物种或它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现象,叫做生物的指示现象。生物能够指示环境或环境的某些组成成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全部成分或要素处于紧密的相互依靠和相互联系之中,它们中每一个成分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共轭地进行的,即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其他要素的改变。由于全部成分的这种发生上的和有规律的联系,才有可能利用一个成分来认识其他成分,根据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环节确定其余的环节。在各种自然要素中,生物,个性是植物及其群体对于其他要素所施加的影响反应最灵敏并具有最大的表现潜力。植物在颇大程度上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并且是集中而明晰的表现这种环节的焦点。一般认为,生态幅比较狭窄的生物比生态幅宽广的指示好处大;生物群落的指示性要比一个种或其个体的指示性更为可靠。
如何理解“植物在颇大程度上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那里阐明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强调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环节确定其余的环节”;“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其他要素的改变”。用“一面镜子”作比喻,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植物”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植物”起到了客观反映“地理环境”的作用。
由此可见,比喻在不同的文体中,其具体作用是不同的。概括地说:比喻使所记叙的人与事更加生动形象;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所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加清晰;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具体动人。
二、比喻的难点突破与实战训练
在议论类文体中如何理解句子的比喻义,相对而言,是一个难点。下面透过实战训练来突破这一难点。
例如:《艺术的妥协》(肖复兴)
①历时十个月之久的“红楼选秀活动”,最后落下了帷幕。几家欢乐几家愁,黛玉和宝钗如愿以偿地入主电视剧《红楼梦》,宝玉好梦落空,仍在待选之中。有意思的是,最终登台隆重宣布这一结果的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胡玫女士,她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两位女选手是她亲自认定;而此前不久,媒体上沸沸扬扬盛传她并不看好这次红楼选秀的结果,能不能来选秀现场一向是个悬念。真有点儿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感觉。
②作为局外人的观众,更不清楚,这究竟是《红楼梦》剧组和电视台共同导演的一场先抑后扬的肥皂剧,还是媒体无事生非、故意弄出的一出闹剧呢?反正,这一看似皆大欢喜的场面,颇具反讽意味,值得人们思索。
③在全社会泛娱乐化——甚至叫做“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中,任何高雅或古典的艺术,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娱乐节目单。形形色色的选秀活动,更是不失时机地把《红楼梦》裹挟进来,就像北京有名的小吃豆面糕“驴打滚儿”一样,让《红楼梦》和大众一齐在各种节目互动中,都裹上一身娱乐的“豆面渣儿”,让人们觉得好吃好玩,轻车熟路地驾驶上了经典这辆“老驴车”,似乎中国的古典名著也能够在大众的参与下,进行一场“快乐改造”。
④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中,纸质媒体、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相互作用,一齐参与了对中国文化格局的改写。新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也在不动声色中介入了艺术原本不可一世的世袭领地,润物细无声地迫使经典的版图向时尚和市场进行重新勘测和调整,甚至割地或开放港口,以让大众更加容易进入,在貌似文化民主的活动中,让大众体现一把能够左右导演的红楼狂欢的滋味。
⑤无疑,电视传媒如今已经成为了公认的强势媒体,构成了一种“隐性权力”。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于此次“红楼选秀”也就容易产生新的认识。无论其中剧组、导演和电视台如何争论纷纭,矛盾迭出,最终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导演胡玫登台宣布结果,宝黛钗的两胜一负,能够说是博弈几方彼此不伤和气和面子的象征,也能够说是艺术在媒体强权面前和在泛娱乐化潮流之中,最终向娱乐妥协的结果。
⑥当然,还能够换另外一种说法,这是艺术和娱乐的一次成功联手,共同创造了大众文化的新文本。如果和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比较,这也许就是新版《红楼梦》与其最大的区别,这是它新的看点,也是它新的卖点。正因为这样两点赫然存在,无论电视剧的制作方,还是选秀活动的主办方,即使存在着矛盾,谁都不敢轻易地无视它们的存在,便也就容易在最后化解和相互妥协,而最终使他们成为此次选秀活动的共同受益者。
⑦按照美国研究大众文化的著名学者费斯克教授的说法,这叫做“大众文化的互文性”,对于这天的大众而言,无论选秀本身,还是经典《红楼梦》,都不是一个自足的文本,两者的互文性,呈此刻相互利用、彼此的借水行船之间,才构成了如今新的文本,正在发生的好处,便也呈此刻了正在发生的游戏娱乐之中。
⑧费斯克教授还说“大众艺术本身就是‘权且利用(makingdo)’的艺术。”这是比“互文性”更为通俗的解释。因此,此次红楼选秀活动的大团圆,也能够说是一场艺术和娱乐“权且利用”的生动表演,让大众找到了乐儿,让电视台获取了利,让电视剧尚未开拍先预热,赢得碰头彩和期盼——一式三吃,何乐不为呢?
理解下列句子比喻的含义与作用:
1第①段,“真有点儿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感觉”句中的“解铃”、“系铃人”分别比喻什么?整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②段,“一场先抑后扬的肥皂剧”,那里的“先抑”、“后扬”、“肥皂剧”分别指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就像北京有名的小吃豆面糕‘驴打滚儿’一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比喻义及其表达效果。
4第④段,“甚至割地或开放港口”,“割地”、“开放港口”分别比喻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第⑧段,“一式三吃,何乐不为呢?”把什么比作“一式三吃”?其中的“三吃”具体指什么?
难点突破:
1.第①段,“真有点儿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感觉”。
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到底能不能来选秀现场这个悬念,只有导演本人心里明白。其中“解铃”指:揭开悬念;“系铃人”指:制造悬念的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是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将这个成语与“选秀”类比,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第②段,“一场先抑后扬的肥皂剧”。
联系语境,“先抑”指:起初并不看好;“后扬”指:之后又隆重登场;“肥皂剧”指:没有什么实质资料的表演。整个句子的含义是:一出起初并不看好、之后又隆重登场,没有什么实质资料的表演。
用“肥皂剧”这个比喻,作者的褒贬态度已经清清楚楚蕴涵其中了。能够看出作者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3第③段,“就像北京有名的小吃豆面糕‘驴打滚儿’一样”。
《红楼梦》是高雅艺术,却比作“北京有名的小吃”,这个比喻的含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在大众的参与下,进行了一场“快乐改造”。
作者的态度已经包含在这个比喻中间了,即“经典”决不能如此“娱乐化”!
4第④段,“甚至割地或开放港口”。
那里用了暗喻。“割地”是指:部分地放下经典;“开放港口”是指:经典艺术向娱乐妥协。这个句子的含义是:经典艺术向娱乐妥协或者部分地放下经典以满足娱乐的需要。
5第⑧段,“一式三吃,何乐不为呢?”
“一式三吃”比喻“红楼选秀活动”。其中“三吃”是“大众找到了乐儿,电视台获取了利,电视剧尚未开拍先预热”。
经典《红楼梦》用如此通俗的喻体,无非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此的不同看法,经典不应当如此娱乐化。经典就应用对待经典的态度来对待它。
比喻是一种形象思维,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与联想。探究比喻的具体作用能够帮忙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与品味文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