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央财政帮扶民族发展项目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也是全省五个民族工作重点市之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已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8.26万人,少数民族成份51个,除俄罗斯族、裕固族、塔塔尔族和珞巴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在金华都有常住人口。其中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5个,分别为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畲族。主要集中在XX市、XX市、XX县和XX区等地。其中,畲族为我市世居民族,有2个畲族乡(镇)、47个畲族村,约12000人。主要分布在XX县、XX市和XX区的南部山区。设有两个民族乡(镇):XX县柳城畲族镇和XX市水亭畲族乡。有民族行政村47个,其中XX县26个,XX市16个,XX区5个。
20xx年至20xx年,在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委的帮助支持下,中央财政支持XX市民族发展项目6个,资金共计19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方面。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县(市、区)民族工作部门会同财政、扶贫办等部门,严格执行规定,把选好、选准项目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上报的项目进行筛选、论证,按标准文本进行申报,对扶持项目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督促项目的落实,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户核算、专款专用”。目前这些项目都已经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并通过验收。具体情况如下:
(一)20xx年度2个项目
1、XX县柳城畲族镇下湖源村菊花观光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为3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为70万元。建菊花观光园70亩,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购置种苗、修建菊花池、桥梁等园内配套设施建设,已于当年完成该项目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了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步伐。
2、XX市诸葛镇横畈村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2009年该村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完成了土地流转400多亩,建立了中药材基地。现有社员113户,种植了木芙蓉400余亩、白术、元胡、贝母30余亩。建造管理用房260平方米,购置烘机设备等配套设施。中央财政30万元的扶持资金已经拨付到位。该项目的实施,优化了该村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有效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与传统农业相比,实现亩产增收5000元的目标,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
(二)20xx年度4个项目
1、XX区琅琊镇水竹蓬村开发红豆杉种植基地项目。XX区琅琊镇水竹蓬村充分利用老村址,位于海拔1100余米的丰富闲置山林资源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开发300亩红豆杉种植基地项目申请,得到国家民委和省民委的重视和支持。自20xx年8月国家民委立项以来,村两委便抓住有利时机,于2012年3月完成开山整地工程,接着采购红豆杉苗木、人工种植、管理抚育等,圆满完成了开发300亩红豆杉种植基地的建设任务。该项目总投入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万元,市林业局生态功能区补助30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包括后期管理)。今年8月1日,由XX区民宗局、区财政局、区农办、琅琊镇政府等单位组织验收,对该项目实地检查,大家一致认为红豆杉种植成活率高,验收合格。
2、XX市永昌街道洪畈朱村发展高效农业果蔬种植项目。目前该村已经完成了第一期钢架大棚的建设30亩,并配备了灌溉设施,田间作业道及三面光水渠。中央财政30万元扶持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目前该基地主要种植草莓,亩产可达2万元,提高了农民收入。该项目的实施,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各部门对农业项目的帮扶资金,引导该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设施农业方向发展。
3、XX县坦洪乡塘齐村有机宣莲推广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为3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2万元。300亩有机宣莲基地(其中20xx年新增90亩),包括种苗补助、排灌配套设施及田间生产道路建设、肥料、抚育种植等。已于当年完成该项目实施,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了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步伐。
4、XX县柳城镇青坑村生态有机乌龙茶产业开发项目。总投资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为3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0万元。建设200亩有机乌龙茶种植基地。土地平整、茶园生产道路建设、茶园种植、土壤改良等。已于当年完成该项目实施,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加了该村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
二、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效益随着项目上,确保了项目建成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超前谋划,在确保项目质量上下功夫
一个好的项目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始终把为少数民族地区找项目、争项目作为民族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力求使每个项目质量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一是制定项目规划。市民宗局发挥牵头单位职责,抢抓机遇主动跟进,提请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争取和使用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提供立项依据。在民族地区建立了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主导的项目扶持机制,目前,市本级及XX市、XX县都分别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较好地推进了我市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二是加强前期调研。为突出项目实施效益,我们以抓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为前提,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深入到民族村项目点认真考察论证,全面掌握其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认真评估项目经济的可预期效益,并共同出具可行性报告。坚持做到凡申报的重点项目由市民宗局会同市财政部门审前调查论证,一般性项目由县级民宗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前调研,努力确保每一个项目的安排,都能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建立项目储备库。按照项目布局和实施的迫切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每年有针对性地申报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群众乐于接受的项目,避免随意性。几年来,我们每年均精心论证、筛选和储备了20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随时能拿出准备充分、论证成熟的项目向上争取。由于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我市项目申报的质量和成效不断提升。
2、规范项目管理,在确保项目有效运行上下功夫
几年来,我们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把资金和项目信息公开作为规范管理的核心,不断探索和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制度建设,使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的安排、使用在阳光下操作,寓监督于管理之中,确保了少数民族项目发展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是建立项目公告制度。我们要求所有申报项目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资金下达后,市民宗局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布年度少数民族扶持资金和项目安排情况,接受少数民族群众的监督;资金到位后,项目实施单位要设立专门的资金和项目实施公开公告栏,做到资金公开、实施公开、财务公开;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设立项目标牌,标明资金来源、实施单位、项目规模、预期效益、责任人员等内容。从而把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放到全社会接受监督和检验,使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都能参与到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产生的资金流失。
二是严格项目流程。我们要求所有申报项目必须要有可行性论证,并由财政和民宗部门会同逐级上报。明确民族地区的县级民宗局的监管职能,严格执行财政扶持资金报帐制度。同时,重点加强了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验收工作,在历次的省民宗委抽查和各级人大、政协、审计部门的专项检查中,均未发现违规违法现象,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三是把好项目实施关。我们把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作为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着力在把好项目实施关上做文章,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和资金下达后,建立独立的有广泛代表性的项目建设监督小组和高效能干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制订详细可行的具体实施计划,并作为报帐审核的依据和检查验收的标准,不断提高了民族乡(镇)、村自主开发、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突出扶持重点,在确保项目效益上下功夫
为更好地发挥项目的效益,我们本着“适当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扶持民族地区加速形成促进发展的内生机制,增强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把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项目、亟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和关系民生的困难问题等三大关键领域作为扶持重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紧贴民生,把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造福少数民族群众作为根本追求,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契机,着力促成市县两级政府尽可能多的安排民族乡(镇)和民族村试点。全市先后有20多个民族村的安全饮用水、医疗卫生、农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等设施建设获得了各级优惠政策的投入,产生了较好的典型示范效益。与此同时,加大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协调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的民族村做好衔接、沟通和帮扶项目落实工作。自2008年以来,全市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共计241.9万元,帮助引进各类项目资金912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目前,我市47个民族村通村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窘境;95%以上的民族地区群众用上了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基本消除了群众饮用受污染水质的问题;两个民族乡(镇)共开办了1所民族中学和2所民族小学,民族教育条件极大改善;21个民族村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屋等,基本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两个民族乡(镇)建起了卫生院,8个民族村有卫生室,90%以上的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各级党委政府满意、少数民族群众满意的社会效果。
(二)注重“造血”,把扶持重点放在培育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上。围绕少数民族群众增产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帮助民族乡(镇)、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导他们发展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资源特色、生态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一方面利用国家民委、省民宗委重点项目资金的“孵化” 效应,适当配套市县两级民族专项资金和相关政府部门补贴资金,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引导和扶持民族地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如获得中央财政扶持的重点项目XX市永昌街道洪畈朱村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基地、XX市诸葛镇横畈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等,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扩大规模,使民族地区高效设施产业发展不断积聚了新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XX县柳城镇青坑村生态有机乌龙茶产业开发项目、XX县坦洪乡塘齐村有机宣莲开发等传统主导产业,继续扶持他们壮大规模、做强优势,形成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民族地区群众增收有了稳定的可预期的保证。
(三)彰显亮点,努力使项目建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工业经济。XX市水亭乡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主要形式,紧紧抓住国土资源部在金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这一契机,创办了畲乡创业园,积极争取众多企业家入园投资置业。目前已有包括大型企业兰溪棉纺厂等11家企业入园,4家企业已投产创收,并为当地农民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20xx年,全乡财政收入1514万元,实现税收117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多年来乡财政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园区周边民族村的集体经济快速壮大,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合理利用和开发丰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经济。XX县柳城镇依托国家级原始森林风景区牛头山的自然生态环境,精心打造畲族风情村;借助全国三大名莲之一的“宣莲”盛誉,先后投资50 多万元在“荷花物种园”建设了畲族婚嫁表演房、畲族风情表演台、长廊等设施,成立畲族风情表演队,让游客在欣赏“十里荷花”美景的同时,领略到畲乡民俗风情,感受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柳城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受中央财政帮扶的XX县柳城畲族镇下湖源村菊花观光园项目毗邻“荷花物种园”,已成为畲乡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带动了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省民族工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在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设,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平衡,有的相关部门重视程度还不高。
2、帮扶项目数量偏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国家民委、省民宗委的帮助、支持下,我市落实了一批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但与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与少数民族群众迫切的发展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民族村集体经济薄弱,配套资金落实有难度。在管理落实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和项目中,我们基本遵循“上面给一点,当地补一点,自己凑一点”的资金落实方案,但目前我市民族村集体经济均无主体经济支撑,收入多以出租山林、渔塘、会堂为主,收入微薄。村集体自筹部分资金有一定难度,有些民族村仍有负债。
4、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类人才的带头引导作用。村两委班子内部不团结、缺乏经济发展思路等情况,都直接影响民族村的发展和项目的落实跟进。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问题,认真加以改进,切实把中央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