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海归身价低迷
发布时间:2021-08-29 02:52:05
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月薪2500元招聘软件工程师,没想到引来“海归”硕士的争相竞聘。
留学两年花费20万换来月薪2500元
这家企业在日前举行的招聘会上,以月薪2500元招聘普通的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
“原本是随便写的,却没想到真的有‘海归’来,还是硕士,还同时来了3个。”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感慨万千,“在国外学习两年,吃苦不说,学费、生活费少说也要20万,总不会是为了回国打工挣这点钱吧?”
高投入不能换来高产出,昔日“海归”的光环仿佛一下子就熄灭了,这让不少回国从业的“海归”感到纳闷。在英国进修3年刚刚回国工作的陈小姐却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今天的北京早就今非昔比了,中关村就更是藏龙卧虎之地;在哪里读过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
目前陈小姐就职于中关村的一家电脑公司,做销售代理。“底薪不太高,但是要看销售业绩,有提成奖励;销售的过程中,可和你是不是‘海归’没关系。”
对于“缩水”、“贬值”、“褪色”这样的说法,陈小姐并不以为然,“虽然听起来心里不舒服,但是这是事实,就必须接受;中关村是个非常市场化的地方,一切都遵循价值规律。”
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的书生国际的董事长王东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招聘时更看中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等综合素质,其它的背景都只起到参考作用。
中关村“海归企业”注册资金已达19亿
“在中关村,最讲究的是物有所值,因为它已经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地区了。”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表示,“企业关注的是人力资源成本和其性能价值比,在这一点上,无论海归、自学成才、国内毕业生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关注“海归”,就必须关注中关村。3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已经累计接待来访的留学人员16000多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2户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到目前为止,园区已有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785户,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5%,园区的留学人员已有4900人,留学人员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累计已经达到19亿元,并引入了数百亿元的项目研发合作资金,吸引和凝聚了4万多高科技研发人才。由此表明,中关村已经成为“海归派”归国创业和就业的首选之地。
“目前,来到中关村的‘海归’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精英型人才,带着资金和技术,他们来到中关村的主要目的是创业;另一类是适用型人才,他们来到中关村是为了从业,就是找工作。”王立平认为,“虽然没有国际化的资本和核心的技术,从业的‘海归’同样有他们的特点和优势,比如语言上的优势,比如国际化的视野;但是如果当初是抱有‘镀金’想法的留学人员,显然,‘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招聘市场中的抢手人才。”
国产MBA抢了“海归”饭碗
据统计,自1978年至2002年底,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去年,回国的“海归”将近万人,比上年度增长47%。随着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了。同时,“国产”MBA、EMBA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并不比“海归派”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加盟,对于很多想“落脚”在外企的“海归”造成了直接的竞争。
“待遇缩水其实是市场机制作用下正常的回归。如果说早期出国的很多人还算是‘人尖’的话,随着国外教育机构的开放和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国外的部分教学机构也是良莠不齐,低门槛准入让一些学习成绩中下游的学生有了拿钱混张‘洋文凭’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造成了‘海归’待遇的缩水。”王立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一直以来,中关村都有着“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精神。“很多留学人员都有在中关村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他们也向这里寻求发展;对于他们来说,中关村有天然的亲切感和亲和力,他们在这里可以讲各 地的方言去生活,也可以讲各国的语言去工作,中关村都欣然地接纳他们、欢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