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个人总结怎么写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大创个人总结怎么写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一、实施基本情况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主持承担了2项国家创新实验项目:“基于一维多谐频声源的主动噪声控制探索研究”、“树脂旧砂紫外线加速老化装置的设计”。经过期中检查,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现场察看,提出项目结题验收意见,同意机电工程学院主持承担的以上2项国家创新实验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对于“基于一维多谐频声源的主动噪声控制探索研究”项目,该项目组成员针对主动噪声控制工程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首先,在初期进行了算法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关于主动噪声控制算法存在的过于复杂问题,提出了简单快捷的相位自动跟踪算法,并对其进行了单频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消声效果;其次,对机电产品进行了噪声测试,包括变压器、风机和烟草机械等等,从中发现很多机电产品噪声都具有多谐频特性,即机器噪声主要由几个频率构成,且频率间呈现倍数关系;接着,探讨了三维空间主动噪声控制方法,发现其存在结构复杂,算法运算量过大等问题,目前还很难实现三维声场有源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实现了ANC实时和高精度控制,在噪声控制实验中取
得了13 dB的降噪量。
对于“树脂旧砂紫外线加速老化装置的设计”项目,首先,了解铸造树脂旧砂惰性膜紫外线脆化相关知识及发展现状;然后,研究铸造树脂旧砂惰性膜紫外线脆化再生工艺及脆化工艺参数的选择、确定;其次,设计、制造铸造树脂旧砂惰性膜紫外线脆化再生工艺实验装置,对紫外线混合红外线老化树脂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比较好的树脂老化效果,并通过树脂砂进行了老化再生实验,为以后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项目组的经验不足,多处实验具有探索性。但在指导教师的认真指导下,在项目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经费使用困难。该问题在后期的改革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四、对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
1、加强期中检查,2008年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的期中检查几乎与结题时间重合了,项目组几乎没有时间对期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2、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以提高项目的执行质量。
3、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定和认可。
篇二:大创结题感想
我从做大创的一些细节来说明一下我对大创的感想。
1、查阅资料
我们这次的题目是“北京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试验研究”。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来说,研究泥浆特性的学者非常少,而研究泥水盾构泥浆的就更为稀少了,要找到对我们有用的资料非常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满怀激情地在各大论文库里面搜索“盾构泥浆”、“泥浆特性”“泥水盾构”,结果让我们极度失望,只有可怜的几篇勉强可用,另外还有几篇有部分内容可用。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又想到了关于钻探石油天然气时用来护壁的泥浆这方面的文章,从而又找到了一些泥浆参数指标的依据;之后又在SD上面搜索国外关于泥浆特性的文章,最终找到了几篇韩国和日本的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论文,这才勉强弄明白了目前国际上现有的一些泥浆特性理论。明白了我们现在研究的东西是鲜有人研究的东西,我们小组成员的心情也很复杂;一方面,现有理论的稀缺证明了我们将要做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开拓性;而另一方面,前人理论的缺失就意味着我们连参照原有理论的机会斗都没有,这让我们无法检验我们所做出的结果是否正确。紧接着的实验让我们逐渐理解了现有理论,通过反复阅读我们手中的文献,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进行泥浆特性试验的必要性,因为只有弄清了泥浆特性,后来者才有可靠的依据进行后面的工作。只有有了最可靠的基础数据,这一研究领域才可以快速地发展。
2、拟定实验实施方案仪器
在完成项目立项申报的所有工作后,紧接着就是拟定实验实施方案和设计实验所用仪器了,实验方案在项目申报时就已经有了雏形,我们只需要在后续的实验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即可。而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确实让我们花了不少功夫,具体过程也是曲折不断啊!我们最开始想到的是完全模拟隧道掘进过程,但老师直接给否定了,原因是我们模拟不出原有的效果,因为重力的影响会让我们无法采集数据,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把重力影响给消除掉,最后我们选择了用“立式”的模拟仪器,而不是最初的“横式”。总的想法定了以后就是具体设计过程了,CAD图纸被改了无数次,从开始的方形钢箱到圆形钢桶,再到后来的圆形有机玻璃桶,最后又把桶的直径改了好几次,加了树胶封套、压力传感器孔、空气压缩机管孔、进水孔、排水孔。前后跟老师商量了4、5次才最终定下了模拟仪器的方案,让后又马上联系到河北的厂家,让他们生产我们需要的模型。但是到后来我们做成膜实验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设计的仪器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增设了测压孔,U形压力计还有一些其他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还需要的东西。
从这次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我真正地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啊,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高于理论!如果没有后期的实践来检验理论,那么就很难发现现有理论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我们的实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的主要工作是泥浆特性研究、泥浆配比优选;后期的主要工作是优选泥浆的成膜试验。
3、前期的实验是痛苦和快乐的
沙土悬浮实验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泥浆的悬砂能力是泥浆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只有悬砂能力优秀的泥浆才能够满足盾构泥浆的要求。然而,如何确定泥浆的悬砂能力,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参考了本校袁大军教授与其学生合作的一篇论文里给出的建议,取初始泥浆加沙搅拌后静置5分钟后的悬砂量作为判断悬砂能力的标准。为了试验方便,我们用砂子总质量减去未悬浮砂子的质量的办法来反算出悬浮砂子的质量;但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我们如何测得残留在仪器中的砂子质量呢?方案有2个,一个是试验前后都称量湿沙的质量,另一个是前后都称量干沙的质量;考虑到砂子含水量在实验前后可能不一致,我们决定前后都称干沙质量。问题是试验后的砂子残留在仪器里,我们怎样把砂子弄出来,还要在短时间内把砂子弄干。后来实在是没办法了,我们去超市买了5双丝袜,把丝袜套在仪器上用水冲洗,然后从我们宿舍里拿来2个电吹风,把丝袜用电吹风吹干;最终的出的效果还算是比较好的。在这里我也是不禁感概呀,想到我们土木工作者们在其他人那是多么的威风啊,要是让其他专业的人看到我们这样做实验,我估计没有人会觉得土木工程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专业。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这些三脚猫的方法测得的数据无疑是准确的,而且我们用这些三脚猫的手段得到的数据与我们前期所做的猜想是吻合的。所以我不得不把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老话搬出来“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做研究也是这个样,不管你用的方法专业不专业,只要你做出来的东西真实可靠,那就够了。
4、固相材料对泥浆特性的影响研究试验是第一阶段试验的基础
对于材料的选取,在已有工程实践中,固相材料主要有膨润土和粘土,我们也沿用了这一经验,在经过试验和分析后选取北京本地的粘土和钠基膨润土作为固相材料。粘土的作用主要是增密、降滤失量;膨润土的主要作用是增粘、增密。在选取材料用量时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确定膨润土和粘土的最优用量,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膨润土15克作为质量差,粘土每15克作为质量差,排列组合就有36组,每组做2到3次,基础泥浆的配制我们就需要做100次试验每次试验需要10分钟,加上失败重做的,光是这一步我们就做了2天,加上数据分析,整整花了3天。然而数据处理只是开始而已,得到数据之后就是优选最合适的固相材料配比了,这又需要无数组对比试验。而且这些对比试验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每组又要反复做多组,得到平均值,最后选取最优的配比。从最开始的探索到得到优选配比这一步,我们已经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到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泥浆特性很少有人来研究了,因为这样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海量的实验基础上,然而大量的实验并不意味着有很大的用,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这类实验的精度;只能说,在泥浆特性这一领域,没有精确数据,没有明确的数值解答,只有可以略微摸索到的宏观规律,以及为数不多的经验。
5、各类添加剂对泥浆性能的影响实验是前期实验中最有趣也是最有创造力的部分
泥浆的性能指标主要有黏度、密度、pH值、滤失量。每种指标都有专业的仪器可以测得,但是仪器的精度是不尽如人意的,测量pH值的pH计是唯一完全“精确”的仪器,其他三种仪器都是靠人眼去识别读数的,误差比较大,所以每次每种仪器我们都只能让同一个人去读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尽量准确的数据。粘度计,密度计是误差相对较小的,误差最大的是滤失量测定仪。刚开始测的时候,我们完全搞不懂这个仪器是如何使用的,导致测得的数据完全不能用,所以实验进度上不去,直到我们实验了200次左右,用过的滤纸堆成一座山的时候,我们的“滤失量测定技术”终于可以“出师”了!刚开始的时候做一组实验我们需要花20分钟,测得的数据还不一定准确,到后来,我们没8分钟就可以做一组实验,
而且数据相当准确了,“失败率”也几乎为零。添加剂的优选实验依然是用的控制变量的办法,先是单一的添加剂对泥浆特性的影响实验,然后是多种添加剂共同作用时对泥浆特性的影响实验,整个过程下来,总共做了200多次试验。不过我们小组的人都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原因是我们配出是泥浆性能远远超过了工程现场所拿回来的泥浆样品。虽然我们的实验数据并不完全可靠,但是我们的数据从大体来说所反映的规律不仅复合我们的理论猜想,而且和现有的泥浆理论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配出了新型优质的环保泥浆。
虽然最后只得到了10多种泥浆配比,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小组通过一个月的反复试验得到的,我为我们的工作感到骄傲!
篇三:大创研究体会和心得
参加这次的大创项目,除了实验本身学到的东西,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魅力。
这次大创研究的是BDNF对斑马鱼脊髓损伤与修复的影响,这需要的是严谨周全的实验设计、对PCR、免疫印迹等实验手段的熟练运用以及坚持反复的实验再实验的耐心,对于本科生的我们来说,初出茅庐,没有系统完善的实验思维,仅凭的是一腔热情,怎么去一步一步把这个项目做好?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江大最棒的老师和她的team。在成立项目之前,我们已经有幸在申延琴教授实验室学习了一段时间,从对斑马鱼的一无所知,到熟知它的生长条件、熟练投食、分辨雌雄、培育幼苗以及实验仪器的运用;从拿起精细镊子紧张到手抖到独立完成斑马鱼脊髓损伤手术;从试剂配制的反复出错到一次成功;从看到英文文献就绕路到可以坚持花几个晚上的时间把它读完;从零散的实验思维到逐渐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我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这一年学到的,同时也为我们这个大创项目创造了基础条件。在整个大创项目进行期间,申老师在整个实验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无论是理论上的支持还是财力上的支持,从项目成立初期到结尾一直很耐心的指导我们的实验,老师在学术上是个极其严谨认真的人,这一点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地方。另外,实验室的赵师兄在我们实验期间给予了非常多的技术上的帮助,不只一次的拿出个人时间帮助我们,唯有感谢表心意。
谈到团队5个成员,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遇到问题,我们总能够及时的沟通,没有个人主义,互相之间尽力配合,这是只能在团队里学到的东西。一个项目把我们集合在一起,让我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该有的态度与执念,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