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9-26 20:06:54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优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京邮电大学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科学发展,引领和支撑“创新型”高校建设和2022年远景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
一、学校现状与规划基础
南京邮电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信息产业部部级培训基地及“亚太电信组织”(apt)培训基地之一。
“十五”期间,学校化挑战为动力,不仅顺利完成从部管到部省共管的管理体制转型,而且立足信息技术,拓展学科领域,完成从通信类单科高校到多科性高校的转型,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创新,逐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大跨越(XX年仙林新校区投入使用),综合实力的大跨越(以XX年大学成功更名为标志),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整体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强调内涵建设,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学校根据党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确立了“三个增强、两大突破”的战略目标,即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中心的突破,国家重大教学和科技奖的突破。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为把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整合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在进行多次内部管理体制研讨、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的需要,对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形成校、院(系)二级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体系。调整后的教学科研机构包括10个学院、3个系(部)、4个教学服务中心、5个研究所。
南京邮电大学稳步提高本科招生数量,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截止XX年底,学校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近2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114人;硕士研究生1438人。本科生10274人。另外还有继续教育学院学生6169人。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已与4所国外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备忘录。南京邮电大学——纽约科技大学国际学院的筹办,将在学校多层次办学的道路上再迈出新的一步。
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现有三牌楼、仙林、小行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达亩。三牌楼校区兴建的综合科研大楼、科学报告会堂于XX年投入使用。在充分挖掘老校区潜力的同时,加快建设仙林新校区。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于XX年破土动工,XX年正式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新校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亿元,建成教学科研楼面积136000 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177000平方米,食堂总面积36000平方米,青年教师公寓楼1600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亿元)。现有实验室44个,主要仪器设备15000台(套),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达267套。图书馆收藏各类实体文献共计万种近90万册(件),电子文献数据库17个;按每年每种电子期刊折合一册计,数据库资源折合 万册,供网上查阅浏览馆藏信息达450 gb(不含外网数据库)。校园网络主干带宽也由“九五”末的155mbps提升到10gbps。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南邮跨上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学科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三大调整、两个提升”,即调整办学思路、调整服务面向、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的提升(1999年在校生过万人)。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学科和专业布局调整,使人才输出紧密跟踪信息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延伸,成为各通信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摇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共有5个博士学科、专业,18个硕士学科、专业。设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中14个二级专业类别的3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学科专业。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和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在4个领域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权(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光学工程)。
学校将以信息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发展构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向各学科领域积极渗透;始终关注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锻造,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优秀的人才输出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总量、项目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XX年学校出台《关于给予纵向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的有关规定》后,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XX年学校决定加大校科研基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对现行的校科研基金计划进行重组,设立攀登、创新、青蓝三类项目,明确校科研基金资助的重点对象和拟实现的目标,着力提高我校科研的投入产出比。
“九五”以来,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万元。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3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包括863项目主持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40项)、省部级项目230项;其中多项处于国内领先、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共有42项成果申请专利,已有10项获得专利授权;出版专著66部,累计发表论文3434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收录363篇、istp收录57篇。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总数为“九五”期间的4倍。《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有效期到2011年12月),XX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教司颁发的“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多次获得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和江苏省的优秀期刊称号,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ei数据库等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被定为省“一级刊物”。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关键,通过多种渠道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调整引进政策,加大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校大力促进学术交流,多次成功举办或承办高层次的国际与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多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交流学术成果。同时学校也累计选派了数百人次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一、学校现状与规划基础
南京邮电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信息产业部部级培训基地及“亚太电信组织”(apt)培训基地之一。
“十五”期间,学校化挑战为动力,不仅顺利完成从部管到部省共管的管理体制转型,而且立足信息技术,拓展学科领域,完成从通信类单科高校到多科性高校的转型,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创新,逐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大跨越(XX年仙林新校区投入使用),综合实力的大跨越(以XX年大学成功更名为标志),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整体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强调内涵建设,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学校根据党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确立了“三个增强、两大突破”的战略目标,即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中心的突破,国家重大教学和科技奖的突破。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为把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整合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在进行多次内部管理体制研讨、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的需要,对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形成校、院(系)二级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体系。调整后的教学科研机构包括10个学院、3个系(部)、4个教学服务中心、5个研究所。
南京邮电大学稳步提高本科招生数量,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截止XX年底,学校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近2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114人;硕士研究生1438人。本科生10274人。另外还有继续教育学院学生6169人。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已与4所国外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备忘录。南京邮电大学——纽约科技大学国际学院的筹办,将在学校多层次办学的道路上再迈出新的一步。
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现有三牌楼、仙林、小行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达亩。三牌楼校区兴建的综合科研大楼、科学报告会堂于XX年投入使用。在充分挖掘老校区潜力的同时,加快建设仙林新校区。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于XX年破土动工,XX年正式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新校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亿元,建成教学科研楼面积136000 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177000平方米,食堂总面积36000平方米,青年教师公寓楼1600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亿元)。现有实验室44个,主要仪器设备15000台(套),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达267套。图书馆收藏各类实体文献共计万种近90万册(件),电子文献数据库17个;按每年每种电子期刊折合一册计,数据库资源折合 万册,供网上查阅浏览馆藏信息达450 gb(不含外网数据库)。校园网络主干带宽也由“九五”末的155mbps提升到10gbps。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南邮跨上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学科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三大调整、两个提升”,即调整办学思路、调整服务面向、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的提升(1999年在校生过万人)。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学科和专业布局调整,使人才输出紧密跟踪信息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延伸,成为各通信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摇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共有5个博士学科、专业,18个硕士学科、专业。设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中14个二级专业类别的3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学科专业。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和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在4个领域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权(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光学工程)。
学校将以信息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发展构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向各学科领域积极渗透;始终关注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锻造,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优秀的人才输出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总量、项目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XX年学校出台《关于给予纵向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的有关规定》后,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XX年学校决定加大校科研基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对现行的校科研基金计划进行重组,设立攀登、创新、青蓝三类项目,明确校科研基金资助的重点对象和拟实现的目标,着力提高我校科研的投入产出比。
“九五”以来,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万元。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3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包括863项目主持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40项)、省部级项目230项;其中多项处于国内领先、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共有42项成果申请专利,已有10项获得专利授权;出版专著66部,累计发表论文3434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收录363篇、istp收录57篇。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总数为“九五”期间的4倍。《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有效期到2011年12月),XX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教司颁发的“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多次获得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和江苏省的优秀期刊称号,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ei数据库等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被定为省“一级刊物”。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关键,通过多种渠道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调整引进政策,加大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校大力促进学术交流,多次成功举办或承办高层次的国际与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多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交流学术成果。同时学校也累计选派了数百人次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