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得体会

现代与经典数学的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2-10-14 18:57:18

  离11.7温州学习已经过了十天,在这十天里,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剩下的除了“后遗症”,还有爱因斯坦的关于教育的名言:“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三天的学习,见识了苏派风格的课堂与教学理念,见识了北方名师的温文博学;体会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意识到形成自己风格的重要性。

  一、学习掠影

  郑毓信:数学教育应回归数学学科本质:科学性;刘德武:教育教学应该慢下来;强震球:教学设计回应了郑教授的数学本质;刘松:大师遇到学生不通的时候,也会着急的;张齐华:同课异构再一次证明了,教学要跟随学生的步伐,但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徐斌:稳重,层层深入,一节生动的常态课;华应龙:文学素养极高的大师:《找次品》一课,是全会的高潮;程鹏:我们的同伴,我们共同的问题在他身上全部体现;余颖:游戏与数学无关;罗鸣亮:全课一条线索:摩托车到底多少钱?教好书是一项技术活;贲友林:以学生前研究为基础,课堂上老师引导者,可是差生怎么办?黄爱华:一代名师遇到学业一般的学生也会着急,他的新东西“微格教研”和我们大学时的教学实习有点相似。

  二、精彩的片段:

  本次的高潮当推华应龙老师《找次品》一课和《好老师:播种太阳》讲座。《找次品》一课中一个亮点或是创新是“第三个盘子”。

  《找次品》一课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学智力问题,即:“若干个外表完成相同的零件,已知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比正品重一些(或者轻一些)。使用一架没有法码的天平,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

  (一)出示问题,充分理解题意。

  81个乒乓球,只有1个比别的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法码的天平,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最重的这个球?

  华老师先引导学生读题,找关键词:“只有1 个”“没有法码”“最少”“保证”,再让学生把这道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是一般老师都可以努力能做到的,但华老师不同,他紧接着以老子的名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将学生的思路集中到化简上。

  (二)化简题目,体会化归思想

  华老师带领学生,从2个球开始,探索找次品,并在黑板上用简图表示称的过程,并且用课件演示了称的过程,非常形象,通俗易懂。

  3个球中找次品,是全课的第一个小高潮:在探索找的次数时,有同学说需要称2次,有同学说只要1 次,最终统一意见,只需要一次。同时,他还用课件演示了称的过程,提出了“第三个”盘子的思想。在这儿,华老师有效的组织学生汇报了找的过程:“两边各放一个,如果不平衡,沉下去的就是重球,如果平衡,没有称的就是轻球”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这样在里给学生有一个消化的时间。为下一个难度“8个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个球中找次品,是全课的第二次高潮:这里华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组织全班同学听了同学间的汇报,刚开始同学们一致认为,先把球分成平均的2份,即每个盘子中放4个,然后有重球的一端,再分成两份,取其重,再分成两份,找到了重球。华老师一一认同,并将它板书在黑板上,8个球要称3次。随即请同学再探索9个球的情况,同学们在探索9个球的时候,受了“3 个球”方法的启示,将9个球平均分成3份,取其重,总共称两次即可。细心的同学发现:“怎么8个球比9个球称的次数还多一些?”于是,又反回来探索8个球的情况,得出了8个球也可以2次长到次品。在这儿,华老师,及时的抛出

  了问题:“8个和9个两次称法有什么不同?”生汇报:1、用的盘子数不同,2、每次分的个数不同:9个正好平均分成3份;8个也分了3次,但不是平均分。“那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分成了3份”“为什么要分成3份?”在华老师的问题中,学生明白了“尽可能平均的分成3份,充分利用第3个盘子”,也就是化归的思想。最后小结找法:用总结乘1/3。

  经过前面称法的演绎,学生都很快掌握了解题的要领。如果前面的课,只是给观众一次展示了一次精巧的教学设计和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那么接下来的讲座给了听众一次如何回归教育真谛的思考:

  华老师在讲座中谈到了他的一次公开课:一个女生直白的话: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吗?原因是他对于成绩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评价标准的言论。后来,他在课堂上,再一次给了女生一个交待:人皆可以为尧舜。两个月后,他再致电那个女生:你还记得我吗?记得那次课吗?那个女生犹豫许久,似乎不太记得了,但她记得他的那句话,不过变成了:“成绩好的会走得很远”。华老师用这个故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想看的,只会听到我们想听的。”这个故事引发的不仅是我们对于教育真谛思考,更引发的是整个人生自我实现的思考: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人,如果不想任由环境塑造下去,应该多看看书。

  三、存在的困惑:

  这次学习,我看到了一种比较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前研究——课堂总探究。这种方法比较好,可是差生怎么办?我回到现实课堂后,也试着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些东西,可是常常差生比较难跟上,他们更喜欢即时的欢乐。如果非要给次学习一次“谴责”的的话:大师:您是如何做到您的课堂,您的学生随时都在听你上课?理想固然美好,但落到实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出现各式各样的缺陷,还是大师的话缅怀我们矛盾纠结的内心:有些成就是靠天分的。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