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超声波优秀社会实践报告
七月中旬,我入了一家刚刚起步的新公司,开始我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此次实践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学习和积累社会经验。
说明来意之后,我被安排与新的员工一起进行了几天的培训。可以说,对于公司的了解是从培训开始的。在几天的培训中,我了解了很多有关公司主导产品的应用和最初的公司发展地界。这里的主要产品是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的新兴技术,应用于制作塑料制品行业。同时,对于模具的成型也应用广泛。一个超声波机器设备通常能与多个模具相匹配。它是借助超声波的摩擦生热,使塑料制品快速软化,从而实现塑料制品的的焊接工艺。它在90年代由台湾引入中国大陆,最早在广州一带设厂,现在在上海也有其公司,它之所以能在这样的大都市立足是因为它有其他焊接设备所没有的优点,成本低,环保等等。它是目前最先进的轻工业设备。
培训结束后,我被直接派入人事管理部门,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这里的配置大体有三个大的部门:生产部、业务部和管理部门。
作为生产部的操作工人需要熟练的掌握超声波的每项操作,并且具备相当的涉及物理和机械操作的工作经历。他们的任务是解决问题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改进。对于顾客的要求的新兴设备要有自创和发明。
操作部门是技术性人才的云集地,是一个企业的地基所在。
处于业务部门的人员需要一定的业务能力作为支撑,他们的重点是寻找在线市场和潜在市场,把最新的工艺扩大化,以实现企业间的双赢。同时业务人员还要对超声波的操作要有了解。业务人员以业绩的多少获得工资以外的提成。
所有这些人员之外配备了专门进行疏通和管理的管理人员。他们主要对日常的事宜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组织开会,调整资金,对工作成果进行验收。
从表面上看,部门与部门之间是相当清晰的,但是实际并不是如此。半个月下来,我发现公司的管理有不当之处,致使部门间的分工出现混乱。比如在人事调动上,出差的业务员常常会在与客户进行谈判时,客户要求有专业的人员来操作示范,所以总是要两两出差,导致公司操作层不能按时完成客户的定单。其实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业务员在介绍这种产品时,可以预先对他的操作进行熟悉,二是将顾客的意愿(这里主要是指客户要求的超声波技术的焊接效果)带回公司,再把它制成样品给顾客看,如果通过,就按合同交易。再比如在工作时间上,因为大多数员工是住在公司的,所以没有规定的工作时间安排。这使得有些员工很晚才上班,或者即使到下班时间还在办公室或者车间。
我还分别在几个部门进行调查,看到了一些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的缺陷。
一线的生产部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新入公司的人对于这个行业熟知程度比较低,一开始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老的技术工真正出山的很少,他们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企业内新老员工互相排挤,社会弊病一时难以治愈。第二,即使员工加班加点,但是仍然不能完成任务,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公司没有针对公司的现状作出正确判断,以至于公司定单太多,而本身设备有限也使其受到影响。
业务人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业务能力欠缺,偶遇挫折丧失信心的大有人在。就我个人来说,人才是要的,但是有经验的人才更是需要。
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是造成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
公司采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的心理。原来这里的经理和员工都是同吃同住。这里没有严格的打饭制度,饮食上,员工和上司没有分别。员工与上司在业余以朋友相称,结伴吃玩没有拘束。再有如果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精神反差时,作为上司会主动开导并且单方面会提出休假或者其他方式以最大限度帮助员工战胜困难,求得心理平衡。
公司不想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是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用规则约束员工。比如迟到扣钱等,都使员工影响工作。员工对公司的不满直接导致了公司工作环境不佳,从而影响了产品销量。
因此,我也不难理解老板的用心。再者,老板在前面谈到这些措施是为后期打基础的。现在公司尚处于初创期,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齐心协力,要的是不怕苦的干劲。至于以后,等到时机成熟,对于管理完善化,将被针对性的落实。
以人为本,服务员工,实现效益,这也许就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所在。
不久,我的工作已经涉及公司的财务。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公司的账目上,特别是今年的财务状况。我凭借半年的会计基础制定了表格,并把所有的费用归类。
做帐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繁琐。没有耐心会很吃力。整整一个星期,我把账目制成表格给了老刘。老刘是公司的总会计师。从整个账目来看,公司存在很大的财政问题,公司的利润空间非常大,但是实际利润却只有一半,很多钱被花莫名其妙。再看看这些被归类的账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平时员工的生活费用都算在了差旅费上面。还有一些公司员工的聚餐全部来自公司,另外,房租、电话、办公用品、设备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这些账目很快就清晰了。但是,目前我们所要面对的不是这个问题。这些支出很多是没有收据和发票的,也就没有办法把账目作平。
我把这样的情况跟上级汇报后,他们的说法是要我把账目最大限度的填平,可是,我学习的东西实在有限。我唯一的办法就是能否在一些老顾客那里拿到票据。再有我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购买产品有效凭证,并要求卖方给我们开票。经过一番周折,填了一些,但是,也只是绵薄之力。
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公司的经理就和我谈话,并且非常友好的感谢我这阶段中,对公司所作的一切,并且要我毕业后能到那里就业。我仔细想了一下,委婉的拒绝。我说了自己的专业,至少在我毕业后的两年内,我仍然以我的专业为主。我很明白,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对口的工作,所以,毕业后寻找新的出路是很正常的,但对于我来说,我仍然希望学有所用。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人性这个东西。我一直相信,要成事必先成人,无任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集体。
实践的感受
通常人们认为,人才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其实,优秀的人才只是具备好的精神与文化才能发挥更有益的作用。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搞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因此,一个企业刘关张诸葛亮赵云一应俱全并不一定就有战斗力。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这个企业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我的结论是:人才并不必然构成生产力,
有些地方,人和人之间互相信任、友爱、路不拾遗;但另外一些地方,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害,就需要装上防盗门以保安全,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情形也是这样。如果缺乏友爱与合作的文化,完全靠防盗门的制度来激励和监管的话,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无法与那些不装防盗门的企业竞争。
早在80年代,中国的企业就提出过建设“企业文化”的口号,并视之为企业获得最大回报的关键,可见企业其实知道“文化”的厉害的。
中国人一般都相信“廪仓实而知礼节”,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是相反,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才变好,而是现有一帮守规矩、讲诚信的好人,然后才有发达的经济,即“知礼节而廪仓实”。从英美文化演变的与经济的发展的历史来看,就是马克思所阐述的先有“清教伦理”所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后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
汤因比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所有文明的消亡皆因自杀,而非他杀。因此,企业精神之营造,企业文化之营造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