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盲人
文/丽水老吕
在中国,曾经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古代的乐师一般都是由盲人担任。这里的乐是音乐的乐。
古代的盲人乐师称作“瞽矇”,鼓是打鼓的鼓下面一个目。矇,是目字旁,边上一个蒙古的蒙。瞽矇两个字,都是眼睛失明的意思。据《周礼》记载,“瞽矇”的职责是掌九德六诗之歌。就是说这些盲人器乐演奏家,以演奏各种乐器为职,也担负礼仪演出中的声乐部分,并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讽诵诗歌。
历中上著名的盲人乐师是战国时晋国师旷,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
其实师旷并非是天生的盲人。师旷觉得眼睛外视容易使精神耗散,为了使自己的音乐素养更上层楼,便用两枚针将自己的双眼刺瞎,结果果然成为中国的一代音乐宗师。
要回答“盲人为什么对音乐的感受会特别的敏锐”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盲人的好处在于“净”。心净。这里的净是干净的净。所谓眼不见为净就是这个意思,又比如不见可欲,其心不乱,说得也是这个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和盲人交谈。他们曾经在我面前非常详尽地描述了他们所听到的各种各样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比如,树叶飘离枝头的声音,花儿在风中静静开放的声音,天空中大雁飞过的声音等等,描述得非常的具体,非常形象,描述得让人砰然心动。是的,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一扇窗被彻底打开了。音乐之花就盛放了。
由此可以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大凡有成就之人,是必须用心专一,潜心研究之人,是必须让自己在某些时候成为盲人的人。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非常充足,咨讯非常丰富,欲望非常广阔的时代,我们拥有无限的选择权,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我们又非常不幸,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常常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面对无限的机会却无法用心去把握其中哪怕一个的机会。我们常常平庸,而这平庸,绝不是因为我们见识短浅的过错,而是因为我们实在是过于见多识广了。
我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的不如人意,我们中的一些人总是有太多的怨言,抱怨学校蚕食了我们的双休日、节假日,抱怨老师打扰了我们上课的昏睡百年,抱怨自己的成绩没有进步,抱怨自己的梦想是那样的遥远几乎等同于空想,惟独没有用抱怨的时间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自问,我是否用心付出了,是否专心致志了,是否在该成为一个盲人的时候,偏偏偷窥太多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盲人,我们做一个盲人不需要用两枚针刺瞎自己的眼睛,我们只需要将投向远方的目光专注到当下的实际行动上来,然后再用这些实际行动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打拼。请记住,有行动,才有希望,路在脚下,脚下就是远方,期待着大家的进步以及成功!谢谢。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