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例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6:28:26
读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作者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教育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
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作者是一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管理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得作者具有较强的把握宏观政策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作者以全新的视野对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深入、透彻、理性的研究。《理想》一书的中篇即是作者对教育政策的理性探究。比如: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分析论题中,作者深入剖析、论证了有关教育政策的许多重大问题:分类指导、公平与效率等,角度独到,见解充分。观点中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一位管理者对教育发展所注入的满腔热情与殷切期望,体现了一位学者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结合苏州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阐释了“科教兴市”的意义,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
作者不仅对宏观性的问题分析的具体、独到,还在大量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提升至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性或决策性考察。比如,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教师观之后,又从政策高度提出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操作性实施构想,这样,前后贯通、相互照应,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这一鲜明特点。
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此外,《理想》一书的文风也清新自然,不落俗套。作为以史见长的学者,作者不追求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思辩、玄论之风,文笔自然朴实,既无玄而又玄的自我陶醉式的所谓阐释、推究,又无艰涩难懂、半生不熟的古文式语句,更无洋腔洋调,读来令人平白生趣,津津有味。读者可以比较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其基本思想和观点。而这一点,确实是学术理论界应大力提倡的。 共2页,当前第1页1 2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共2页,当前第2页1 2
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作者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教育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
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作者是一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管理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得作者具有较强的把握宏观政策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作者以全新的视野对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深入、透彻、理性的研究。《理想》一书的中篇即是作者对教育政策的理性探究。比如: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分析论题中,作者深入剖析、论证了有关教育政策的许多重大问题:分类指导、公平与效率等,角度独到,见解充分。观点中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一位管理者对教育发展所注入的满腔热情与殷切期望,体现了一位学者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结合苏州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阐释了“科教兴市”的意义,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
作者不仅对宏观性的问题分析的具体、独到,还在大量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提升至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性或决策性考察。比如,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教师观之后,又从政策高度提出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操作性实施构想,这样,前后贯通、相互照应,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这一鲜明特点。
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此外,《理想》一书的文风也清新自然,不落俗套。作为以史见长的学者,作者不追求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思辩、玄论之风,文笔自然朴实,既无玄而又玄的自我陶醉式的所谓阐释、推究,又无艰涩难懂、半生不熟的古文式语句,更无洋腔洋调,读来令人平白生趣,津津有味。读者可以比较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其基本思想和观点。而这一点,确实是学术理论界应大力提倡的。 共2页,当前第1页1 2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共2页,当前第2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