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08-22 21:03:55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12万,其中劳动力人口229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系数在逐步加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预测到XX年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24万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有计划地把这124万剩余劳动力“消化”转移就业,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客观必然要求。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XX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86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度80万人的计划工作目标,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市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量涌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出国劳务从无到有,人数不断增多。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合隆镇、双阳区鹿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
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长春市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务输出工作。
按照劳务输出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各县(市)区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继续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加强管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系统,有一些乡镇已经与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做到了信息共享,信息互换,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共5页,当前第1页1 2345
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
为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免费培训1千人,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
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处境比较艰难,特别是一些用工单位不同劳动者签合同,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有的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危害等方面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是弱势群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zz问题。因此,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及时处理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问题,积极为外出就业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我市在农民工准入方面已经完全放开限制,并明确规定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了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的~氛围。
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长时间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农民真正理解致富奔小康的含义,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带动周围的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氛围。鼓励农民积极走劳务输出这条路,改变以往的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的小康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劳动输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制约障碍。
目前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制度,特别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对城乡劳动力资源无法起到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就现状而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上已经不成问题,但农民及其家庭在城镇流动迁徙还面临诸多障碍。
一是劳动者的身份(国有企业职工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农民工)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如在招工管理、岗位限制、次序控制、歧视性收费等),以及严厉的户籍制度、不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缺陷,这种缺陷使现在的“农业人口”很难参加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来,也是农村更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共5页,当前第2页1 2345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12万,其中劳动力人口229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系数在逐步加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预测到XX年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24万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有计划地把这124万剩余劳动力“消化”转移就业,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客观必然要求。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XX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86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度80万人的计划工作目标,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市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量涌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出国劳务从无到有,人数不断增多。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合隆镇、双阳区鹿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
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长春市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务输出工作。
按照劳务输出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各县(市)区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继续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加强管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系统,有一些乡镇已经与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做到了信息共享,信息互换,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共5页,当前第1页1 2345
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
为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免费培训1千人,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
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处境比较艰难,特别是一些用工单位不同劳动者签合同,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有的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危害等方面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是弱势群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zz问题。因此,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及时处理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问题,积极为外出就业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我市在农民工准入方面已经完全放开限制,并明确规定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了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的~氛围。
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长时间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农民真正理解致富奔小康的含义,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带动周围的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氛围。鼓励农民积极走劳务输出这条路,改变以往的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的小康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劳动输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制约障碍。
目前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制度,特别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对城乡劳动力资源无法起到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就现状而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上已经不成问题,但农民及其家庭在城镇流动迁徙还面临诸多障碍。
一是劳动者的身份(国有企业职工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农民工)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如在招工管理、岗位限制、次序控制、歧视性收费等),以及严厉的户籍制度、不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缺陷,这种缺陷使现在的“农业人口”很难参加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来,也是农村更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共5页,当前第2页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