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节日庆典

春节老人讨论

发布时间:2022-11-10 06:42:10

春节老人讨论 


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明晓天文,隐居民间。武帝元封六年被征召长安制造新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落下闳在《太初历》中首次确立了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的历日制度并沿用至今。 
——这是真人真事。我们在弘扬中国春节文化的时候,有没有必要还要到传说中去寻找另外一个什么人呢? 

  
从春节的历法来源上来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是对春节文化本身内涵的挖掘。我们在弘扬春节文化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只根据传说中的一个什么人而凭想象将其赋予春节文化的内涵就够了呢?  
   
  
落下闳是世界杰出的古代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外国人李约瑟(英国)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我们中国人已把他的名字“嵌入”太空(“落下闳星”)。我们在弘扬春节文化的时候,是世界杰出的人物落下闳有资格可以承载春节文化呢,还是传说中的一个什么人有资格可以承载春节文化呢?  

关于春节来历另外几种传说:  
一、 万年制历说。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人,制定了太阴历;那时的天子叫祖乙,祖乙对万年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这传说里面的情节多象落下闳啊,我们也想学文章同志大胆猜测一下:这传说中的“万年”会不会就是落下闳呢?)  
二、 二佛交接说。这是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的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如来佛与弥勒佛相争下凡治理人间,心善的弥勒佛被算计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三、 阿山阿水驱年说。这是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水的两个放牛的孩子,他们找到了“年”怕响、怕红、怕火的弱点。第二天正好是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  
(以上资料来源,详见中国民俗网)  
至于落下闳制历说,因为是史实不属于“传说”范畴,故不列出。  
我们找到这些资料,是帮助文章同志在弘扬中国春节文化的时候,看看传说中的哪个人更合适、更有理由称为“春节老人”……  
我们可以列出候选人名单:  
一、传说中的老人(文章同志提出的,排在第一位)  
二、祖乙  
三、万年  
四、弥勒佛  
五、阿山、阿水  
六、落下闳(我们提出的,放在最后)  
我们深知,名单排列也是一门学问,不对之处烦请文章同志斧正。  
从传说和史事中,找出谁来代表“中国春节老人”才能够让全中国人民都会认同呢?  
文章同志用的是比贡献的方法,看谁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大。这种办法到也无可非议。  
文章同志已经把祖乙(天子)、弥勒佛(神仙)、阿山、阿水(放牛娃)从候选人名单中划出,我们尊重、赞同文章同志的意见,不再讨论他们贡献大小与否(老实说,有谁能够评定、量化出这四位贡献的大小?!)  
“这位老人为我们的祖先战胜了年兽,使我们的祖先不再受到年兽的侵袭,这在远古时代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远远要比制定正月初一的落下闳对中华民族贡献大的多了”。(文章同志语)  
落下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怎么只有“制定正月初一”了?对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列出落下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这里,我们只转引《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查有梁著四川辞书出版社)一书论述:  
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门类成果突出,即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简称”农、医、天、算“。落下闳在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础。他不仅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在上述学科领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发展。落下闳参与制订《太初历》,作为中国古代历法的“样板”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二千年,一直到现在,经久不衰,并已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同。他的创新与发展最突出的是:  
其一,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将农学、天文、数学融合为一体。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学的一大独特的创造,完整的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落下闳的贡献是将24节气,这个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24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节气(即立春、惊蛰、24节气中是奇数项的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等,24节气中是偶数项的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齐(公元550--55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现在知道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所以节气间隔的字排也应是不均匀的,这称为定气。直到清朝才开始在历法中使用定气,从而对“落下闳置闰法”作了改进:即在农历中除11月(冬月)、12月(腊月)和1月(正月)这三个月之外,其外,其余9个月仍采用落下闳制订的“以无中气月置闰”的方法。  
其二,研制浑仪和浑像,提出浑天说。将天文观测与宇宙理论融为一体。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以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象是一个演示性和仪器,在一大球上刻画或镶有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浑仪”和“浑象”是“浑天说”这一宇宙理论的物理模型。因而浑仪和浑象常统称为浑天仪。或称浑天仪、浑天象。西汉末杨雄(公元前58-18年)在《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即浑天仪,包括了浑仪和浑象。科学史界已普遍认同:西汉的落下闳是提出“浑天说”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东汉的张衡(公元78—139年),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和著作《灵宪》、《浑天仪》(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可以看出,张衡大大改进了落下闳研制的浑天仪,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浑天说”。张衡在《灵宪》序文中一开始就写道:“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就明确承认了他的前辈的贡献。张衡进一步完善了“浑天说”,他在《浑天仪注》中写道:“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浑天说是中国古代三大宇宙理论之一。落下闳是“浑天说”最早和代表人物,张衡是“浑天说”的发扬光大者。落下闳研制的浑天仪和浑象,在中国用了二千多年,他的创新是开拓性的。  
其三,发明“通其率”的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为历法计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与应用连分数法求渐近分数其计算程序是一致的。在《汉书•律历志》中称“闳运算转历”,可见《太初历》的数学运算是由落下闳承担的,包括日法81的计算、“上元积年”的计算、太极上元“的计算,等等。吕子方研究得出,日法81的计算是来自于连分数求出渐近分数()。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在《东洋天文学史》第八编第六节”三统上元与超辰法“中,提出落下闳是通过求解不定方程,计算”上元积年“。李文林、袁向东提出,有可能”上元积年“是作为一次同余式求解。吕子方提出”太极上元“的计算落下闳也是应用的连分数求出渐近分数。这种算法落下闳本人称之为”通其率“。数学家何鲁为吕子方《〈三统历〉历意及其数源》一文作序时写道:“‘通其率’三字即有求连分数意。…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