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大冬天里庆大年逆时而动],[风和日丽过春节顺天应人]。
[“中气空白”订闰月人为过错],[“自然会合”新发现利国利民]。
刘景田
阴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把阴历年与阳历年相区别,就将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阴历的元旦(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既然正月初一冠名为春节,春节就是大年初一的继往开来。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春是四季之首,正月初一是一元复始,这是非常吻合的,是顺理成章的。我国古老的春联中对春节的景象和意义早有朴素的描述:“冬去春来一元复始,春为岁首万户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来春去春常在,花开花落花又生”;“老者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迎新年”;“旧岁已跨千里马,今年更上一层楼”。见景生情,振奋人心。然而,在现行的日历中有近半数的春节是在“大寒”这个最冷的节气中度过的,这些“大寒”里的春节,其实不是春节。而是寒节、冷节、冻节、冬节。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并发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归结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那么,我国现行的阴历为什么要指挥着我们在大冬天庆大年,在“大寒”里过春节呢?这岂不是逆时而动,大理不通吗?
一、阴差阳错,是谁之过?
我对1901年—2020年的日历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和认真的研究,它含过去的105年和未来的15年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120年中,在“大寒”节气里过春节的就有54个,占45%,其中在“大寒”的第二天就开始了过春节,真正在春天里过春节的只有66个。(其中“立春”节内60个,“雨水“节内6个)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春节(大年初一)是怎样推算过来的?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年为依据,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天。历法将它划分为十二个月,平均历月天,为了每月以整数计日,现行阳历规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的2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的2月29天,全年366天。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朔望月为基本周期,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天,再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阴历历年的天数是天。为取整数计日,现行阴历大尽每月30天,小尽每月29天,阴历的平年354天或355天;闰月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点划分的,其不同的位置在地球上反映出不同的天气和自然景观,是我国最早采用的阳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把二十四个节气分别配合在阴历十二个月里,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例如:立春,惊蛰,清明”是“节气”;雨水,春分,谷雨是“中气”。以此类推。二十四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期以整数计日,有14天、15天、16天之不同。
为什么要“闰月”呢?阴历年的长度比阳历年的长度每年短近11天,也就是说相对于阳历或二十四节气,阴历的日期每年大约都要提前11天,这样下去,每个阳历的月份都有机会排上阴历过年。同样会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任何一个节气中过年。为了约束这一现象,使阴历与阳历和二十四节气相和谐,就想出了阴历闰月法。但是,采用什么样的闰月法则,确定在那一个月闰月就成了其中的成败关键。
据我研究发现,问题就出在现行的闰月法则中。它规定:每一个阴历月份都必须有一个相应的“中气”。“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是逐月推迟的,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阴历的闰月。我叫它“中气空白”是闰月法则。它轻重不分,月月俱到,忽视了一元复始是重点和春节与春天的本质关系,因此不得不把近半数的春节排列在“大寒”节气之内。这个错误开的玩笑不小,它驱使我们的祖祖辈辈,男女老少,党政军民,各行各业几千年来听之、任之、顺之,从之,老老实实地在大冬天庆大年,在“大寒”里过春节。
二,春为岁首,春必在春。
前面已经指出了错误的现象,找出了问题的根源。下面的任务就是拟订出合乎客观的闰月法则。这是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要不然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拖了几千年呢?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取而代之的理想的闰月法则。
春节(大年初一)是阴历与阳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密切配合中推赶过来的。内涵结构比较复杂,如二十四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有14天、15天、16天的不同,阳历的年度有365天,366天之分,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之别。阴历的年度有354天,355天,384天,385天之分,月有29天30天之别。如何能让大年初一(春节)赶在“立春”之后。“惊蛰”之前,在农闲的初春里,岂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我经过苦心琢磨,楔而不舍的研究,终于发现一个“自然会合日”的运转规律。我叫它“自然会合”闰月法则。
自然会合闰月法则:遵循一个自然规律,坚持一个基本原则,确立两条具体规定,维持六个不变,做到平稳对接,简明易行。
(一)遵循一个自然规律。
在阴历天数与阳历天数配伍运转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有一个周期会合日。由于两个日历天数有大小月之差和大小年之别。会合期在31个月——36个月之间,就会有一次在一个阳历月份内出现两个阴历初一。我把它叫做“自然会合日”,闰月周期遵循自然会合周期。
(二)坚持一个基本原则。
春为岁首,春必在春。
(正月初一,必须在“立春”或“雨水”的初春里。)
(三)确定两条具体规定。
1,在自然会合日的阳历月份中,第一个阴历初一,就是阴历的上个月的闰月。
2,在自然会合日的阳历年度内,阴历正月初一赶在“立春”前的调前闰腊月。
(四)维持六个不变。
1,阳历的平年,闰年和大小月不变。
2,阴历的朔望月天数和大小月不变。
3,干支相配的顺序不变。
4,二十四节气不变。
5,星期的天数和顺序不变。
6,在春天里的春节原日期不变。
(五)做到平稳对接,简明易行。
根据自然会合闰月法则。仍在1901年至2020年中测试。推算过程非常顺利:原在春天里的66个春节全部未做作任何变动,只有原在“大寒”里的54个春节全部推赶在”雨水“节气之内,做到更正错误,总体稳定,平稳对接,简明易行,其最终结果是在120年中:
1, 在“立春”节气内过春节的是60个。
2, 在“雨水”节气内过春节的是60个。
实现了全部春节在“立春”和“雨水”属于初春的两个节气之内。体现了春为岁首,春必在春,名实相符,完善求真。
为了进一步证实“中气空白”是闰月与“自然会合”是闰月的区别,就以2006年的春节为例加以说明。
按自然会合闰月法则;2005年阳历12月份的12月1日是阴历的十一月初一和12月31日是阴历的十二初一,这就是一个自然会合周期。依照在一个阳历月份中有两个阴历初一的第一个初一,就是阴历上一个月的闰月。因此,就闰十一月。所以春节就赶在2006年2月28日,在“雨水”节气之内。
按中气空白闰月法则;到2006年阳历8月23日“处暑”;9月23日“秋分”在其中间的8月24日是阴历八月一日至9月21日是阴历八月二十九日,这个阴历八月份就是没有“中气”的空白月,所以将阴历八月改名为闰七月。由于“中气空白”比自然会合日的推迟,导致闰月的推迟;闰月的推迟导致春节的提前。所以2006年的春节提前到1月29日,正处在“大寒”最冷的节气之内。这就是形成在“大寒”中过春节的原因,识破了非常简单,一概如此。相比之下,谁优谁劣,一目了然?自然会合闰月法则,顺应天时,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