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也写求职信
现代人找工作要写求职信,古代人也一样。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在长安漂泊时,就曾给唐玄宗写过求职信,希望谋个一官半职。这封求职信写得挺有意思。我们以为杜甫只是写诗的,到今天才发觉杜甫也写个人求职信给皇帝。
杜甫的求职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着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 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由于科举之路难以走通,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他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同样收效甚微。直到天宝十年(751年),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杜甫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职信一起进献唐玄宗。唐玄宗看了他的“三大礼赋”及求职信,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安排他进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后来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予官职,但这次自荐却是他入仕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古代求职大概比较重视家庭出身,所以杜甫的求职信首先把家史叙述了一遍,甚至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杜恕、杜预都搬出来了。杜甫的祖先确实都是值得炫耀的人物。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主要统帅,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有名学者。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不仅“以文章着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正是由于才华横溢,杜审言经常牛气冲天。野史中记载,杜审言有次参加由初唐文学家、吏部侍郎苏味道主持的铨选考试,一出考场便对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听了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杜审言道:“他看了我的卷子,肯定会羞愧而死。”杜审言还有更牛的豪言壮语:“我的文章比得上屈原、宋玉,我的书法在王羲之之上。”杜审言病重时,诗人宋之问去看他,他说:“由于我的存在,把你们久久地压在了下边。如今我要死了,你们当然会感到快慰,但遗憾的是尚未见到能替代我的人出现……”
杜甫的祖父确实很牛,可到了杜甫这一代,再也找不牛气的影子了。在杜甫的求职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穷酸文人,在低声下气地乞求皇帝给他一次翻身机会。杜甫在长安漂泊时期,生活十分贫困。迫于生计,他只好到山上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而且,上山采药难免有危险,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恐怕不死也会致残,所以杜甫说“恐转死沟壑”并非危言耸听。
不过,要想求职成功,仅仅博得皇帝的同情肯定是不够的。皇帝绝对不会因为同情你的不幸遭遇就给你安排一个官职。而且现在的企业单位也是一样的,有能者居之。但首先你的求职信应该写得有技巧。诸如知道那些求职信的格式之类的。因此,杜甫的求职信中接下来力“推销”了一下自己的才华。杜甫没有像他祖父那样一开口便牛气冲天,而是先抑后扬。写好求职信用这“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是给皇帝一种谦逊的印象,而“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又让皇帝觉得此人非同一般。我们看过很多的古代有才青年的求职信都似乎有这共同点。虽然唐玄宗让杜甫进集贤院的关键因素还是那“三大礼赋”,但杜甫的这封求职信,显然是写得恰到好处的。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这封求职信虽然算是成功了,但如今要找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模仿。时代已经不同了,如果现代人写求职信仍把老祖宗搬出来炫耀,又或者用乞求的语气博同情,那会笑掉别人大牙的。轻松写求职信,如果像古代那样把家境都搬上,那似乎在写申请救济金呢。
总得来说,古人写的求职信算是落伍的求职信,不过现代求职信还时需要古代求职信那样写得动人。感动企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