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述往
发布时间:2024-08-25 17:41:34
每逢国庆,门树理总能感受到比别人多一些的喜悦与自豪,只因为他是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陕西省邮政工会副主席,这位关中汉子已经伴随共和国走过了55年的风风雨雨。 1949年3月12日,门树理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老实巴交的父母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门树理也很争气,从小学开始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在门树理上小学3年级时,因为年景不好,父亲远赴他乡给人打零工。为了让父亲能吃上饭,母亲想将家里仅有的30斤粮票寄给父亲,便委托村里一位老人拿着写好地址的信封到镇上的邮局去寄。谁知这个老人从来没有寄过信,买好邮票后把信封塞进邮筒里,然后把邮票拿回去交给门树理的母亲,说这是邮局给的寄信证明。以前寄过信的母亲一见邮票眼泪就下来了,她以为这封信十有八九是要丢了。没想到半个月之后,父亲来信说,粮票收到了,虽然信封上面没有贴邮票,邮局的人还是按着地址给送到了。母亲高兴极了,逢人便说邮局讲信用。这件事也深深地触动了门树理。1965年,门树理初中毕业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西安邮电学校,从此与邮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西安邮电学校毕业后,门树理被分配到咸阳市邮电局,当了一名机线维护员。当时的邮电事业还不发达,整个咸阳市邮电局只有200门摇把的磁石电话,只有一些重要单位才有电话。运送邮件包裹全靠人力车拉,全局只有一辆三轮摩托车,遇到重要事情才能使用。简陋的条件并没有消磨门树理的热情,他十分努力地工作着。 1976年,由于工作突出,门树理当上了局里的宣传秘书。这时,咸阳市邮电局的200门磁石电话变成了2000门的自动电话,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门树理记忆最深刻的是打长途电话难:当时打长途电话需要人工转接,人们只能到邮电局大厅里去排队,打一个电话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他和许多同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期待着邮电条件尽快改善。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门树理也迎来了个人事业的春天。1983年,他被选送到西安邮电学院脱产学习两年,结业后分配到陕西省邮电管理局当办公室秘书。门树理说,改革开放后,到沿海打工的人们往家里寄回了大量物品包裹,大到家用电器,小到一条裤子,什么都有。由于当时邮局的处理能力有限,造成了大量邮件积压。这时家庭装电话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了,虽然初装费高达4000元,还要排上好几个月队,仍有不少家庭趋之若鹜。到了1991年,陕西出现了一个新鲜玩意儿-——“大哥大”,这时的门树理已经被调到陕西邮电报当上了副总编。他说当时人们手里有了钱,家庭装电话已不是新鲜事。 1998年,国家决定邮政和电信分离,门树理被分到了邮政上,调任铜川市邮政局局长。门树理说,邮政独立运行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邮政事业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业务不断被开发出来,像代发工资、代办养老保险、代收电话费等等,极大地方便了普通老百姓。 2004年,门树理被调到了陕西省邮政工会副主席的工作岗位上。工会工作虽然很琐碎,但他仍然充满热情地做着。 门树理深情地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见证了我国邮政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共和国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相信邮政事业的明天会更好,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