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作总结
国家教育部在XX年发布的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个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简单地说,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实,这正是它与本科教育本质上的不同所在。性质决定内在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我想融合这种种方面,从两个层面说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第一个层面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如何体现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呢?就以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说明。
学院是南方电网内唯一的电力类高校,属高等职业院校。行业特色深深浸染于学校教育中。学校的定位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其专业是围绕电力行业的基本工种设置的,有电自、热动、营销、电气、输电等,课程设计上强调提升学生的行业技能,在教学上的总体特点可归结为“以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为牢牢抓住这个中心点,学院近几年来的工作分为两大项。一是坚持开展课程改革,着力于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和标杆课程的建设。二是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对第一项工作,我理解的主要途径是自己的教学。我教授的都是文科课程。文科课程和专业课一样,都突显技能的培养。比如应用文写作。首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是根据行业内部对应用文文种的需求,重点讲述的是报告、请示、计划和总结。然后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讲理论讲得少,偏重于讲怎么做,及怎么行文的问题。主要方法是为学生提供大量案例,让学生去学习和评价。为加强学生对行业的熟悉度,案例大部分来自企业内部,是特别具有实用性的例文。对第二项工作,我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参观学习完成的。我有机会参观了学院内部的各个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那些电力行业的机器与设备虽然完全不与我所学的专业挂钩,但我体会到了它们的专业性。学生有这样的平台,对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将快速而有效。
不论是课程改革还是基地建设,学院所做的实际上是按照16号文中要求的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即课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即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最终使教学整体质量获得了切实提高。近几年学生的就业率都很高,我想,这应是学院改革与建设呈现的外在成果,其植根行业的特性可谓越来越得以彰显。
说到底,高等职业院校一大特色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而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抓牢这一核心的根本手段。16号文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意见极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我要说的第二个层面是“以职业素质为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虽然直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其终极目标是没变的,跟任何一所学校一样,是“立德树人”。如何说技能是成才的基础,那素质便是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是支架。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
既然是“职业素质”,就与“素质”的一般提法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是与“职业”密切挂钩的。这种素质教育的不同在于,按照16号文的说法,“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为具体说明,仍然以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电力行业专业课。虽然专业课主要是传授技能的,但从事电力行业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及敬业精神等东西也渗透其间。另一部分课程是文科课程,主要有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贵州省情、形势与政策等思想道德的基础课。还有关于电网企业文化的讲座、宣传、活动等作为重要补充,让学生对未来将从事的行业有思想上的更深理解。
看来,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学生的思想zz教育工作依然是必须要重视的,这是构建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手段。只是,根据行业特色,会对具体的工作内容有所调整和补充。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一内一外,构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16号文中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实际上很好地纳入了两个层面的东西。
作为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教师,我一定要深刻领会16号文及其他相关文件的精神,积极融入到学院的各项改革与建设中,为培养德技双馨的人才而努力。希望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色教育能越办越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