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育总结

自主学习的好处,理论能力计划和方法论文,如何引导自主学习中我的收获当堂反馈!

发布时间:2021-09-04 11:51:30
什么是自主学习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平台特征天堂    小学生自主学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 

今天的主题是自主,中国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自主。为什么缺乏自主呢?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格不够独立,没有自我感。有一个笑话,世界粮食署在全世界开展了一个征文比赛,题目是:请对别的国家没有粮食吃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命题作文出了一年,一篇作文都没有收上来。联合国就很奇怪,就派了代表去调查。首先来到欧洲,代表问欧洲的小孩,“你们为什么不写?”他们回答,“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没粮食吃。”他们很富裕,不知道什么叫没有粮食的感觉,也就写不出来。官员一听有道理,然后去了非洲,问了同样的问题。非洲小朋友说,“我没吃过粮食,怎么写?”官员又去了美国,美国小朋友回答, “我不知道什么叫别的国家。”美国人眼里他是老大,世界警察。官员一听也有道理,最后来到了中国,中国小朋友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他们没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我们父母教育的结果吗?不完全是,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就是不鼓励独立。有一句话叫“三十而立”,这个“立”并不是指长大成人,而是指心理的独立。但三十岁之前怎么办?大家一定有到寺里烧香拜佛的经历,可能并不是信,但也会去烧香。图个吉利。也有人去基督教堂。中国人到寺庙里会说,“保佑我生个儿子,考个好成绩,发财,全家平安。”让他保佑我们。基督徒会说,“主啊,我昨天做了什么了,原谅我吧。”注意到两者的不同吗?一个是你要怎么对我;另一个是我要怎么去赎罪。主题不一样。一个是你必须对我负责任,另一个是我要对自己负责任。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主体,他从来不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连家长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那又怎么让孩子自主学习呢? 

以往家长可能听过很多关于如何学习的讲座,他们更多的是从学习技巧和方法上讲的,但今天不是。心理学有三大旗帜:第一面旗帜是行为主义。它认为所有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和完成的。不管一个人从前是什么样子,他跟了一个当贼的爹就一定是贼,跟了一个演戏的妈妈就一定会演戏。第二面旗帜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它认为我们现在看到孩子的一面都只是冰山一角,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山,最大的体积在海里面。家长看孩子学习不努力、上课走神,其实是表面现象。那下面巨大的东西是什么?是情感、兴趣、关系等;第三面旗帜是现在西方最流行的一个学派叫“积极心理学”。它认为消极思维都是病态的,应该怎样去积极的思维。 

我将通过三个理论来告诉大家怎么让孩子自主学习。在美国一个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三行字:“我听到的就忘记了,我看到的就记住了,我做过的就理解了。”很多人以为我们告诉别人就可以了,其实不是。人不是靠着大脑来完成记忆和行动的。人一定要靠自己的身体去行动。大家会不会想今天出门是走左脚还是右脚呢?不会想,只是靠身体的记忆去走的。也就是已经形成了习惯,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记忆。因此,要对孩子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而不是说教。 

我要讲的几个能力包括:第一、主动学习是学习成绩的关键;第二、自学能力是成功必备的素质;第三、主动学习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第四、科学的计划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根本;第五、掌握高尚的自我学习方法;第六、开发大脑潜能。 

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这是他们所有学习问题的潜在因素,就是刚才说的冰山下的东西;80%的学生没有学习信心。这是普遍的心理状态;85%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因为他们没有情感因素在里面;95%的学生缺乏顽强的毅力:80%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习惯。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些问题存在?真的不怨孩子们。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在青少年时期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未来目标的确定,信仰,性取向。未来的目标是一个人将要干什么;信仰是一个人认为什么是重要的:性取向是一个人接不接受自己的性别,或接不接受别人的性别。这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但是现在的教学大纲里却没有这三条。日本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只有三条:第一、永远不要麻烦别人:第二、用过的东西和用过之前一样整齐干净;第三、永远提前十分钟到达。这三条做到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想想这三条背后有没有道德?有没有习惯?有没有方法?非常简单,谁都可以记得住。现今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根本没有尊重人性的规律、人性的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青少年(特别是12岁以前)要完成五大能力的建构:目标、责任、友谊、压力、死亡与感恩。只有完成了这些能力的建构,青少年才能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磨难。现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真的是大学生的问题吗?不是,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人告诉他将来要干什么。他们不是带着一种需求学习的,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目标的意义是什么?第一、为了行动。就像为了听今天的讲座,大家要把别的事情安排好。说小了是目标实施管理,说大了是生涯管理。一个孩子如果从现在就知道他将来要做什么,那跟这没有关系的事情他就不去做了,就变成减法了,他的压力自然就小了。所以目标是为了行动。有一个俞敏洪讲述的关于他父亲的故事: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村里有人盖房的时候就把他请去。他每次回来的时候.都拎个大口袋,里面全是碎砖头。四年后的一天早上。他开始行动了,把四年间捡来的碎砖头一块一块的砌起来.两个月后造出了一间房子。家人恍然大悟:他并不是在捡破烂,他在盖房子。他是先准备盖房子.然后再去捡砖头,他的心里已经提前有了一座房子。所以当一个人有目标的时候,他做的每一步都跟目标紧密相关。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决定了他终生都要为有目标的人去打工。第二、要降低人生成本,最大化的利用身边的资源。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身边就会有这样的资源。第三、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天底下没有懒人,只有没有目标的人。人本身是能量的聚集体,每天要吃很多东西聚集热量,同样也需要释放。人生命的能量是需要释放和表达的.这就需要做运动或者做很多事情。很多家长疑惑自己孩子怎么懒得学习?那是选择性懒惰,是因为这件事情他不喜欢做,他才懒惰。所以说没有懒惰的人.懒惰是反人性的、不符人的规律的。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把他释放的能量转移到有价值的事情上去。一个人不设定目标,别人会为他设定,他的父母、老师们会为他设定,很多人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下过完一生。人要做自己生命的司机,如果让别人做主,生活就由不得自己了,开哪算哪。这就是要定目标的意义。 

下面来看一个学习动机调查排序表:第一、就业;第二、祖国现代化建设;第三、实现家里的愿望;第四、对学习感兴趣;第五、升学;第六、争取入队;第七、维持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声望;第八、维护集体荣誉;最后,受到表扬避免被责备。难道就业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吗?真的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五个大学毕业生失业了,因为教授经常会给他们提一些好的建议,就相约到教授家喝咖啡。教授有个爱好是收集各种各样的杯具。在教授去煮咖啡的时候。他们各自挑选喝咖啡的杯子。没一会,他们就开始为自己挑选的杯子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好。直到教授让他们喝咖啡的时候,他们还在争论。教授就问,“你们今天是干嘛来了?”他们说,“喝咖啡啊。”教授说,“我看你们是来看杯子的吧,从进门就一直都在挑选杯子。”学生们都不言语了。其实这跟人生非常相似,大家工作不像是在找杯子么?其实人真正需要的是幸福的生活,也就是杯子里面的咖啡。你在哪里工作?我在微软、我在联想,杯子大不大?大。但是至于是擦地还是扫厕所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价值在追求,可是当你离开联想、离开微软的时候,你是谁呢?你什么都不是。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杯子里面的咖啡,它代表幸福。我们要的是幸福而不是工作本身,所以说我们走进了误区。一个是替代性价值,一个是真我价值。工作、大学都只是一个杯子,而真正该要的是幸福、快乐。目标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形式,人需要的是幸福,是内在东西。该要的是真我价值,不是替代性价值。人是目标性动物,如果一个人被告知不要有目标,他就会产生焦虑。在穿越沙漠时,最令人害怕的是什么呢?不是缺少食物、水、方向,而是没有终点。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只是家长有没有承认他,有没有发觉他的目标。 

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设立自己的目标:第一、目标大小的选择。现在的初中生可以去上高中还可以去上职业高中,有很多选择。第二、在父母和女朋友之间选择。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会早恋?因为他们没有目标,很容易被身边的其他事情吸引。第三、爱情和性。第四、吸烟、喝酒、犯罪、毒品选不选?犯罪的人也有目标,不同的是他们的目标是要自我毁灭。犯罪的人是不爱自己的人,他不要追求幸福。这就是信仰和价值观的问题,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最终会随波逐流。 《阿甘正传》中有一个情节,“阿甘终于站起来了,他不停地跑。有很多人以为他跑步是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于是就跟着他跑。直到有一天阿甘说:“我累了,我要回家。”那些人问,“那我们怎么办?”他们以为阿甘是有目标的,但其实他没有。如果你没有目标,你就容易跟着别人跑,结果最后发现自己上了当。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你的幸运了。那我们为什么不重视这个问题呢?下面这个《南辕北撤》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原因:战国的时候,有一个人驾马车到另一个国家去。路人告诉他走反了。他说不怕,我有马、有人、有钱。他认为自己有的是时间,他不怕。这不就像今天的孩子觉得自己有有钱的爸妈、有时间,不需要什么目标吗?所以选择比努力重要。因为方向选择错了就会离目标越来越遥远。哈佛曾经对一群各方面都相近的人做过一个长达二十年的跟踪调查:其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长期而清晰的目标。二十五年后对比他们的成就:3%的那部分人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的成功人士;10%的那部分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60%的那部分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27%的那部分人则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由此可见早期的目标跟一个人未来的幸福是紧密相连的。 

为什么很多人不设定目标呢?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不了解目标的重要性;第二、不知道如何确定目标;第三、害怕被拒绝的感受;第四、对失败的恐惧.总而言之,都是恐惧在作祟。那怎么确定目标呢?第一、自己能做到的;第二、极度渴望的:第三、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可以衡量的;第四、明确的:第五、能够用极其自我的确认语气表达出来的。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点呢?注意力,兴趣,吸引力,书写使命宣言,形象化。有一个著名的夏令营叫“我到北京上大学”,就是带着孩子去北京名校参观。有意义吗?有,孩子们看见了,见到了就想要了。一个人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有动力和能量,所以要让孩子真的有目标,就要去引导他把目标形象化。 

  

确定目标的关键是什么?第一、代价。第二、写或者画出来。文字比说话更有能量。当我们写字的时候会带有情绪在里面,情绪是巨大的能量。每天我们几乎都活在情绪里面,做的大部分事情也都是依靠情绪在控制着。情绪是物质的,它产生巨大的能量让人往前走。要调动一个孩子学习的动力就要设法调动他的情绪。第三、不要“试试看”,要么做,要么不做。“试试看”没有好结果。第四、利用重大时刻。这是重新书写宣言、从零开始的最好契机。第五、结伴或寻求支持。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告诉身边的人之后,就会不得不去完成它。达成目标有十二个步骤:一、热切的欲望;二、坚定地信念;三、写下来具体化;四、自问自答;五、分析现在的位置;六、设定期限;七、确认要克服的困难;八、确定所学的知识;九、明确学习资源;十、制定计划;十一、视觉化;十二、信心坚定地执行计划。 

目标很重要,但还必须有责任心。有责任心的前提是要有清晰地界限。中国人是靠血缘关系来确定的,没有清晰的界限。因为东方文化是“我们文化”.而西方文化是“我文化”。当父母和孩子没有界限的时候就是一个整体,孩子就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东西。那什么是责任呢?让孩子做好该做的事情.自己承担做错事情的结果。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成果是干实事。歌德说过,“责任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孩子不爱自己的学习,不爱自己的学校,又怎么会对学习负责任呢?责任形成很关键:第一就是划清界限,而这是最难的。一个人的一生就是逐渐“断乳”的过程,这个“断乳”指的是“精神断乳”。但是,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就没有这个意识,一直认为是亲子之间一个整体。而且中国的女人就没有独立的概念。古代讲“三从四德”:从父母,从夫,从子。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独立过,没有这个概念。第二就是权力。家长把权力交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为自己做主,这叫主人翁意识。给孩子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他才能承担自己的后果,如果没有这个权力他当然不能去承担。家长有时候要学会示弱,如果父母太过于强势,孩子必然觉得那是跨不过去的一道屏障。就会放弃,所以就会变得平庸,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平衡。家长要学会剪掉与孩子之间的那根隐形的脐带。为什么会发生亲子冲突,就是因为成人在无限地延长婴儿的喂养期,家长放不开孩子,想控制他们。这其实是家长在找自己的价值感。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会开始不断地贬低父母,只有这样。他才会离开你,去找同伴,否则他就永远长不大.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马克吐温曾说过, “我七岁的时候,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我十四岁的时候,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感到父亲还是聪明的人”。每个人成长都会经历一个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又是山的过程。 

现在很多的家庭关系都是畸形的。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母亲和父亲关系最亲密,并都跟孩子保持同等的距离。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依赖社会的人.而父亲则是那个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带走踏人社会的人。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改变了这个模式,父亲因为挣钱.父亲的角色从家庭中逐渐淡出,母亲整天跟孩子黏在一块,这样的模式会让孩子在人格上产生缺陷。母子关系越亲密,问题就会越多,亲子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是冲突要趁早,越晚问题越大,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是责任的界定,也是新的亲密关系建立的开始。最后就是分离之后的支撑。以前每个家庭有很多孩子,其他孩子去别的地方,总有一个孩子会留在父母身边。可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要离开的话,父母就会很痛苦,为什么?因为夫妻双方没有成为彼此的支柱,都是靠孩子支撑,一旦孩子离开,就会失去平衡。因此母亲和孩子之间一定要分开,否则婚姻就会出问题,孩子成为婚姻的第三者。 

友谊也很重要。孩子为什么认为同伴更重要而不是交母?因为他要进入社会,就必须获得同伴的认可.这也是自我概念形成所必需的,在同伴眼中认识自己。其次是获得归属感,必须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再次是性取向,在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明确自己的性取向。最后就是学习,可以向同伴学习知识。父母不会陪伴一生,但是同伴可以。很多孩子不能当学习尖子.就是怕被嫉妒。学习的过程就是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的过程:第一,和自己的关系,会不会有自尊感价值感,这是动力;第二,跟父母的关系;第三,跟老师的关系;第四,跟同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孩子就会很优秀。 

相信许多人都在小时候因为一些事情被父母打骂过。许多行为都是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来判定它是不是可以接受的。压力是什么?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资源没办法应付和负荷了。为什么会有压力呢?第一,孩子在青春期的压力是最大的,而且是容易波动的。第二.孩子在这个时期积极情绪的体验在减少。第三.消极情绪的比重很大,这些都跟他们的生活经验,应对事情的能力有关。孩子情绪的消极指数比很多成年人都高。男生早熟会高兴,而女生早熟会有压力.这跟文化都有关。等他们压力再大的时候就会到网络中寻找安慰,严重的就会网络成瘾。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大的因素是家中的父母所造成的。网络成瘾不是问题而是问题的呈现。人的情绪是受内在语言支配的.在不同的情绪下看待同一种事情会有不同的结果。家长妻训练孩子积极的内心语言,让他们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训练他觉察自己的行为,让他们能够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语言等等。 

最后谈一下“死亡与感恩”,这是个很沉重的问题.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人生只有两件大事——出生、死亡。当孩子流着眼泪问,“人为什么会死?我能不能不死?”这时应该怎么回答,我想这是每个家长都可能会面对的问题。如果家长都不敢跟他坦诚的谈这些问题,那这些问题就会变成恐惧,永远留在孩子心中。正是因为有死亡在前面等着,我们才会有紧迫感、压力感、道德感。其实要不要面对死亡不是个问题,家长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看待死亡。孩子从6岁左右到青春期,死亡的恐惧都深埋在他的无意识里。如果孩子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无法控制自己“死亡的冲动”,就会喜欢各种危险地行为:飙车、吸毒、自残……他们试图通过接近死亡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去清醒的面对死亡。在活着的时候去考虑死亡来临之前的情景,在每个亲人离开的时候去感受“觉醒体验”。只有让孩子明白生命的脆弱,他才会珍惜生命的美好;只有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有限,他才会回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只有让孩子体会生离死别时的悲痛,他才会懂得感恩,懂得担当。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