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专项督查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14 00:15:26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专项督查自查报告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从内涵上落实教育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静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等六个文件的精神,我校根据有关专项督导的要求,认真自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作到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指导方针,围绕信息化环境建设、师资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定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把握机遇,加快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环境。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信息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在学校的四年规划中,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开发,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我们通过网管员的培训,了解了学校网络的建设与促进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网络应用的基本技术,为推进学校全体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高起了培养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并不是要让师生学会使用因特网,掌握计算机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我区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2.珍惜资源,合理应用
在区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我们学校现有2间计算机房,面积为90平方米,共有计算机178台(含库存待处理机器),实际使用学生机88台,教师计算机30台,生机和师机比例分别为6:1、2:1。我们学校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教学用书和学习用书,打破借阅的常规,我们学校还在总部新建设了一个电子阅览室。学校为上校本课程的教师人人配备了一个64MB的闪存盘,方便教师们储存网上下载的资源,制作课件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今年一年级二期课改全面推广,学校又为一年级每位语、数教师购买了教学软件,以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近年来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经费达上万元(初步统计)。学校拓宽校园网的节点分布,使办公室电脑也能作到联网。我们建立新江宁小学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范》、《教学资源建设人员职责及评比办法》、《网络设施维护工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电教设施管理规范》,使工作有依据,评定有标准。
3.开发资源,提高效益
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很多教师都能迅速地接受它,利用它的资源为教学所用,但是只是较多地作为电子黑板,于是,我校网管室把“以网上下载,市场购买和自行制作”为建立学校网站教学资源信息库的主要途径,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可以资源共享,学校的门户网站也建立了许多的教育网站链结,方便教师浏览和借鉴最新的理论和观念,使“二期课改”的理念成为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成为师资队伍自培途径的一个补充。
4.扎实培训,优化队伍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信息素养,与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亲和力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我校通过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培养的工作:第一是依托教育学院的计算机能力测试和未来因特网教育培训;第二是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基本计算机能力的校内培训和各项比赛,优胜者进行奖励;第三是通过区校的教学比武和区“赛马场”活动,促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的自我培训。作到以课件制作驱动,以理论培训支撑,以课程整合发展。
二、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它必须以各种形式,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1.学生学的转变
在教学思想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的转变,单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转变。这些转变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又使网络的教学成为可能。实现了教学信息化以后的平台不再是讲台、课本、教师,而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了教学平台的跨越。现在,我们学校的所有一年级四个教师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基于资源性的学习成为可能。而我们有的学生就是在老师布置的课后上网查资料,或者是在学校提供的联网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对学校门户网站和科学院特色网站的浏览,都使学生增进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提供的是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可以示范,一方面可以借助“分组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适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学习进程,恰当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调控。
2.教师教的转变
课程不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中、后进行相关内容的网上收集,然后按照要求作成小报、PPT等进行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们学校教师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黑板不是教学板书的唯一,电脑实物投影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再现,教师手中不再只依赖粉笔。教学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教师帮助他们一起去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应用教学软件或是课件时,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大屏幕解决,使教学内容及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易于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生动的讲授加上恰当的现代媒体的辅助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例如在信息科技课上,老师可以一边利用电子黑板进行示范遥控演示,一边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利用转播功能将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全班解析。这样,将诸多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学校管理的转变
由于建立了学校的门户网站,从学校的管理机构来说,资料的上传、下载,教师的学习疑难的解答,网上教研的开展和监控等,都成为学校管理的有利途径。
信息了解的适时性:
教师能通过学校的门户网站了解学校一周工作安排,通过与教育局网站的链结,了解教研和学习的信息,避免中间环节的拖延,防止遗漏重要信息;而教导处等部门就可以利用网管的优势了解教师平时浏览的网站内容,帮助学校了解老师的所思、所需,提供今后工作开展的思路。
资料上传的及时性:
由于我校各个组口都建立了表格下载和上传的窗口,因此每月老师需要上交的资料,有的就可以通过电子表格直接传送给有关部门,不仅可以方面教师,同时可以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论坛应用的亲和性:
在学校建立的交互式的网上论坛,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的管理层可以通过点击浏览教师之间的学习讨论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谈论,及时地解答教师的疑惑,不仅方便,还由于可以使用“昵称”屏蔽自己的真实身份,让领导真正地走入群众的心中,让学校管理更具人性;
4.课程整合的转变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到学习工具的一种阶段发展理念,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是将计算机结合到我们的课程中去。整合的研究探索最终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为学生直接获取大量信息提供帮助,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的学习作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新的课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作到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同教师使用粉笔黑板一样地有机融合。但是不排除传统媒体,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学习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老师都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一个小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的课题小研究开展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归纳和整理,组合应用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动手实践、创新意识随着课程的开展而不断地发展。
另外,教师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借助媒体的多元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借助论坛和多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知识结构,提供给学生反馈的机会,调整老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起点及路径。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我们注意到,网络教学注重网上学习和交流,而校园网络是校本培训的一个主渠道。为此,我们在“校校通”工程建成开通后,马上建设开通我校的校园网站。教师学习、培训后能够在我校的校园网上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教学设计。教师们的体会是:“信息化教育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网络时代让我们拥有无限的空间。时代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变了。我们的教师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明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5. 教师培训的转变
以前的培训知识依托于教育学院,现在学院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于是我们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活动,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
首先,由骨干教师先行培训,协同年轻计算机教师一同摸索成功的经验。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老师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技术、教案、作品设计进行交流、切磋,为日后的全员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加强日常研讨,不断进行反思,使培训效果更趋完善。培训前,我们强调充分的集体备课,着重解决观念转变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培训中教师们尊重主讲教师,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讨论,主讲教师针对各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教师本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在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都以研究为主,有理念的学习,有个案的分析,有决策的探讨。教师们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畅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以及遇到一些问题。
第三,举行竞赛、小结及经验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聚餐沙龙、座谈会等相对宽松形式,通过交流和研讨,使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获和交流。让好的老师的作品启发其他的教师,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思路上的帮助。
我们觉得,单纯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培训难于直接与教师学科教学融合,在教师培训中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并不是直接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震撼,从而主动探索出一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途径,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们立足计算机培训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等“大脑风暴”手段,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既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又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设,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
1. 我校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成果
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牵扯到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个质的跨越,另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个整合程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让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房,不仅对学生开放,更欢迎老师来使用,同时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上传和下载;教师里配备了实物投影仪、手提式计算机、投影仪等,让教师教学时随时使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由于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信息具有获取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还开展了有关“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网站,学校网管室还进行了有害信息的技术屏蔽,保障学生的安全。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成为了交流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资源,逐步开始实现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信息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既有地方性课程--《小学信息科技》和《IT》课,又有学校性课程—研究所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牵扯到信息能力的应用、收集和处理的问题,学生从会上网,会收集,到会应用,到最后从信息中自主发现学习和合作探讨学习、实践创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正逐渐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生上体现出来。就拿今年的信息科技的测试来说,我们学生的合格率达93%多,高于区的2个百分比。学生制作电脑小报、个人网页,教师制作课件和个人网页的质量和数量正在稳步上升。
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
学校参与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学校工会和行政举办了的课件评比,十余位教师获奖。参与区的课件评比和信息技术整合,五位教师、两名学生获得了等弟奖。学校网站也曾被评为区优秀网站。上学期,教育局组织的“赛马场”活动,学校几乎每门学科都有教师参加。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了多媒体的技术,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知道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后的教学产生的效果,和那种教师在台上演示电脑,学生在下面认真听的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一样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于是我们就提倡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是互动的,学生能参与现场演示和应用的。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自己设计了课件,用FLASH PHOTOSHOP等技术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服务,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情景,让学生不在是简单地看黑板老师进行演示,而是参与设计、填色、作曲,尝试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交流的平台得到了拓展:
电话、家访是老师和家长联络的主要形式;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更是老师常见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手段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包含了交流的“与时俱进”,还“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不受形式、时间、人数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在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上我们设置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台,还做了教学资源网站的联结,同时学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通过网络进行实施。
2.今后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教育能适合各种学科并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结合现有的教育情况,以超前的胆略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急需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探索和总结 。
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在教师培训上,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今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与其把整合称为是一门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因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要求教师以一种崭新的观念来看待所教的课程,并不断地注意是否有某种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了解技术在这方面的能力。要建立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整合程度极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为教师开展整合教学提供环境。如:在教室里配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设备,方便各学科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计算机房,使学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计算机,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教室里、走廊上布置计算机角,学生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最后要找到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实现技术学习与学科教学目标双达成。
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的红领巾科学院校本课程中需要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能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能独立进行,而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让学生学会资源利用,主题探究与合作学习还是需要一些时日的。
对外交流的平台要扩展
学校的网站尽管有家长的参与,师生的交流,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受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参与交流,只是在论坛中作为旁观者或是根本无法独立开机,点击浏览,我们只能通过学校提供资源教会家长初步和网络接触,同时我们认为网络是世界的,是属于外部的开放世界,要积极和社区进行互动,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做的。
2004年9月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从内涵上落实教育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静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等六个文件的精神,我校根据有关专项督导的要求,认真自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作到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指导方针,围绕信息化环境建设、师资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定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把握机遇,加快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环境。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信息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在学校的四年规划中,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开发,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我们通过网管员的培训,了解了学校网络的建设与促进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网络应用的基本技术,为推进学校全体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高起了培养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并不是要让师生学会使用因特网,掌握计算机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我区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2.珍惜资源,合理应用
在区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我们学校现有2间计算机房,面积为90平方米,共有计算机178台(含库存待处理机器),实际使用学生机88台,教师计算机30台,生机和师机比例分别为6:1、2:1。我们学校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教学用书和学习用书,打破借阅的常规,我们学校还在总部新建设了一个电子阅览室。学校为上校本课程的教师人人配备了一个64MB的闪存盘,方便教师们储存网上下载的资源,制作课件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今年一年级二期课改全面推广,学校又为一年级每位语、数教师购买了教学软件,以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近年来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经费达上万元(初步统计)。学校拓宽校园网的节点分布,使办公室电脑也能作到联网。我们建立新江宁小学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范》、《教学资源建设人员职责及评比办法》、《网络设施维护工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电教设施管理规范》,使工作有依据,评定有标准。
3.开发资源,提高效益
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很多教师都能迅速地接受它,利用它的资源为教学所用,但是只是较多地作为电子黑板,于是,我校网管室把“以网上下载,市场购买和自行制作”为建立学校网站教学资源信息库的主要途径,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可以资源共享,学校的门户网站也建立了许多的教育网站链结,方便教师浏览和借鉴最新的理论和观念,使“二期课改”的理念成为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成为师资队伍自培途径的一个补充。
4.扎实培训,优化队伍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信息素养,与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亲和力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我校通过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培养的工作:第一是依托教育学院的计算机能力测试和未来因特网教育培训;第二是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基本计算机能力的校内培训和各项比赛,优胜者进行奖励;第三是通过区校的教学比武和区“赛马场”活动,促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的自我培训。作到以课件制作驱动,以理论培训支撑,以课程整合发展。
二、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它必须以各种形式,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1.学生学的转变
在教学思想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的转变,单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转变。这些转变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又使网络的教学成为可能。实现了教学信息化以后的平台不再是讲台、课本、教师,而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了教学平台的跨越。现在,我们学校的所有一年级四个教师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基于资源性的学习成为可能。而我们有的学生就是在老师布置的课后上网查资料,或者是在学校提供的联网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对学校门户网站和科学院特色网站的浏览,都使学生增进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提供的是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可以示范,一方面可以借助“分组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适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学习进程,恰当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调控。
2.教师教的转变
课程不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中、后进行相关内容的网上收集,然后按照要求作成小报、PPT等进行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们学校教师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黑板不是教学板书的唯一,电脑实物投影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再现,教师手中不再只依赖粉笔。教学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教师帮助他们一起去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应用教学软件或是课件时,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大屏幕解决,使教学内容及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易于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生动的讲授加上恰当的现代媒体的辅助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例如在信息科技课上,老师可以一边利用电子黑板进行示范遥控演示,一边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利用转播功能将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全班解析。这样,将诸多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学校管理的转变
由于建立了学校的门户网站,从学校的管理机构来说,资料的上传、下载,教师的学习疑难的解答,网上教研的开展和监控等,都成为学校管理的有利途径。
信息了解的适时性:
教师能通过学校的门户网站了解学校一周工作安排,通过与教育局网站的链结,了解教研和学习的信息,避免中间环节的拖延,防止遗漏重要信息;而教导处等部门就可以利用网管的优势了解教师平时浏览的网站内容,帮助学校了解老师的所思、所需,提供今后工作开展的思路。
资料上传的及时性:
由于我校各个组口都建立了表格下载和上传的窗口,因此每月老师需要上交的资料,有的就可以通过电子表格直接传送给有关部门,不仅可以方面教师,同时可以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论坛应用的亲和性:
在学校建立的交互式的网上论坛,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的管理层可以通过点击浏览教师之间的学习讨论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谈论,及时地解答教师的疑惑,不仅方便,还由于可以使用“昵称”屏蔽自己的真实身份,让领导真正地走入群众的心中,让学校管理更具人性;
4.课程整合的转变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到学习工具的一种阶段发展理念,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是将计算机结合到我们的课程中去。整合的研究探索最终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为学生直接获取大量信息提供帮助,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的学习作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新的课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作到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同教师使用粉笔黑板一样地有机融合。但是不排除传统媒体,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学习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老师都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一个小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的课题小研究开展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归纳和整理,组合应用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动手实践、创新意识随着课程的开展而不断地发展。
另外,教师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借助媒体的多元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借助论坛和多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知识结构,提供给学生反馈的机会,调整老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起点及路径。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我们注意到,网络教学注重网上学习和交流,而校园网络是校本培训的一个主渠道。为此,我们在“校校通”工程建成开通后,马上建设开通我校的校园网站。教师学习、培训后能够在我校的校园网上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教学设计。教师们的体会是:“信息化教育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网络时代让我们拥有无限的空间。时代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变了。我们的教师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明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5. 教师培训的转变
以前的培训知识依托于教育学院,现在学院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于是我们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活动,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
首先,由骨干教师先行培训,协同年轻计算机教师一同摸索成功的经验。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老师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技术、教案、作品设计进行交流、切磋,为日后的全员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加强日常研讨,不断进行反思,使培训效果更趋完善。培训前,我们强调充分的集体备课,着重解决观念转变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培训中教师们尊重主讲教师,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讨论,主讲教师针对各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教师本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在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都以研究为主,有理念的学习,有个案的分析,有决策的探讨。教师们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畅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以及遇到一些问题。
第三,举行竞赛、小结及经验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聚餐沙龙、座谈会等相对宽松形式,通过交流和研讨,使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获和交流。让好的老师的作品启发其他的教师,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思路上的帮助。
我们觉得,单纯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培训难于直接与教师学科教学融合,在教师培训中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并不是直接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震撼,从而主动探索出一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途径,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们立足计算机培训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等“大脑风暴”手段,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既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又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设,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
1. 我校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成果
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牵扯到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个质的跨越,另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个整合程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让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房,不仅对学生开放,更欢迎老师来使用,同时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上传和下载;教师里配备了实物投影仪、手提式计算机、投影仪等,让教师教学时随时使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由于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信息具有获取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还开展了有关“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网站,学校网管室还进行了有害信息的技术屏蔽,保障学生的安全。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成为了交流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资源,逐步开始实现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信息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既有地方性课程--《小学信息科技》和《IT》课,又有学校性课程—研究所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牵扯到信息能力的应用、收集和处理的问题,学生从会上网,会收集,到会应用,到最后从信息中自主发现学习和合作探讨学习、实践创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正逐渐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生上体现出来。就拿今年的信息科技的测试来说,我们学生的合格率达93%多,高于区的2个百分比。学生制作电脑小报、个人网页,教师制作课件和个人网页的质量和数量正在稳步上升。
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
学校参与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学校工会和行政举办了的课件评比,十余位教师获奖。参与区的课件评比和信息技术整合,五位教师、两名学生获得了等弟奖。学校网站也曾被评为区优秀网站。上学期,教育局组织的“赛马场”活动,学校几乎每门学科都有教师参加。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了多媒体的技术,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知道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后的教学产生的效果,和那种教师在台上演示电脑,学生在下面认真听的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一样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于是我们就提倡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是互动的,学生能参与现场演示和应用的。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自己设计了课件,用FLASH PHOTOSHOP等技术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服务,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情景,让学生不在是简单地看黑板老师进行演示,而是参与设计、填色、作曲,尝试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交流的平台得到了拓展:
电话、家访是老师和家长联络的主要形式;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更是老师常见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手段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包含了交流的“与时俱进”,还“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不受形式、时间、人数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在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上我们设置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台,还做了教学资源网站的联结,同时学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通过网络进行实施。
2.今后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教育能适合各种学科并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结合现有的教育情况,以超前的胆略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急需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探索和总结 。
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在教师培训上,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今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与其把整合称为是一门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因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要求教师以一种崭新的观念来看待所教的课程,并不断地注意是否有某种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了解技术在这方面的能力。要建立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整合程度极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为教师开展整合教学提供环境。如:在教室里配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设备,方便各学科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计算机房,使学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计算机,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教室里、走廊上布置计算机角,学生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最后要找到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实现技术学习与学科教学目标双达成。
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的红领巾科学院校本课程中需要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能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能独立进行,而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让学生学会资源利用,主题探究与合作学习还是需要一些时日的。
对外交流的平台要扩展
学校的网站尽管有家长的参与,师生的交流,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受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参与交流,只是在论坛中作为旁观者或是根本无法独立开机,点击浏览,我们只能通过学校提供资源教会家长初步和网络接触,同时我们认为网络是世界的,是属于外部的开放世界,要积极和社区进行互动,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做的。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