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 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
地处三市五县交界之处的响水县黄圩镇,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这里的“黄”即指黄圩,贫困程度可见一斑。全镇原有24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719人,耕地面积56603亩。1994年底,黄圩镇财政收入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国内生产总值4580万元,全镇瓦房率不足30%,一半以上的农户住着低矮破漏的草房,全镇90%的村民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河水,肝炎、肠道传染疾病发病率较高,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食,生活相当贫苦。
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黄圩镇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镇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去出不来。全镇25所中小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近一半校舍为危房,许多适龄儿童迫于家境贫困而辍学。
1995年省国信集团进驻黄圩开展扶促工作。十年来,在黄圩先后派驻8名厅处、级扶贫干部,累计在黄圩投入扶促资金近1000万元,办实事200多件,领导现场办公100多人次。十年来,在扶促队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黄圩镇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截止2004年11月,黄圩镇已经完成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84元,国内生产总值18641万元。
理思路 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黄圩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黄圩3万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1995年,由省国信集团组成的驻黄圩进行挂钩帮扶的工作队员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他们来到黄圩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乡镇主导产业还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无偿资金有偿使用,除了对改水、铺路、草危房改造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采取无偿投入外,对经济发展项目大多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形式投入。实践证明,无偿资金有偿使用的资金使用方法,不仅可以将扶贫资金用于再投放,扩大扶持面,提高资金利用率,又减少部分村、户过于依赖扶持的现象;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有奖扶持,项目补贴,对困难村、户自身积极发展致富项目的实施“奖励 补贴”的办法,多上项目的多奖多补,少上或不上的,少奖少补或不奖不补,对讲信誉守信用的村、户,逐步提高奖励额度和补贴比例。这种用市场经济理念进行帮扶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通过两年的扶贫,基本实现了村村脱贫的目标。
1998年根据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围绕三年达小康的目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民办实事上。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后,认为要让黄圩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希望工程、安居工程、甘泉工程来构筑黄圩村通道路、教育、草危房改造、降氟改水的主骨架,使黄圩经济再次实现历史的大跨越,开创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 情暖百姓心
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夯实了脱贫致富基础。农业生产设施的落后,是导致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几年来,省国信集团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小康进程的基础性工作。在水利建设中,认真贯彻“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防洪保安工程、农业节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村通公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8年至2003年先后投入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万亩,新建防渗渠千米,新建、维修涵洞411座、电灌站76座,农桥27座,配套建筑物280座,节水灌溉面积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黄圩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也是阻碍黄圩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致富,先修路,为了彻底改变黄圩镇交通落后的面貌,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员深入乡村,走进农户,调查情况,了解哪条路需修,哪条路要建,据此而形成的一份份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接连不断地送到后方单位领导的手中,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扶贫修路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到黄圩,这些扶贫款,款款情深,流淌着帮扶单位对老区的一片深情,黄圩镇三万多干群将感激化为热情,在全镇掀起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军修路忙的“大会战”,通过两年的努力,黄圩镇全镇24个村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落后的状况。据统计,1998年至今,省国信集团先后为黄圩投入资金60多万元,为黄圩镇铺设砂石路60公里,混凝土路面47公里,从根本上改善了黄圩镇落后的交通状况。
实施“希望工程”,为黄圩的明天铺起了希望之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黄圩要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黄圩中小学教育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中小学校舍60%已成为危房,这不仅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学习,还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贫队员迅速将这一情况向后方单位领导作了汇报,作为在黄圩定点帮扶的省国信集团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时刻牵挂着黄圩,公司专门拔出资金用于黄圩镇改造中小学校舍,为中小学添置办公设备,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总经理赵国桢、副总理徐祖坚、蒋旭升等主要领导多次亲临黄圩视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在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工作队员的努力下,省国信集团先后为黄圩投入扶贫资金180万元,兴建了黄圩中学教学楼和操场、报廊等附属设施,兴建了湾圩小学教学楼、改造了龙马、大拐、高庄、仇堆等5所小学,同时,国信集团还向黄圩中小学捐赠累计价值50万元的电化教育设备及其教学用具,极大地改善了乡村教育条件。
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是贫困地区儿童所面临的最残酷的一件事。工作组成员在协调资金改善黄圩办学条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公司副总理蒋旭升、戴平分别于1999年、2001年开始与黄圩镇双套村三组李春云的两个女儿刘妍、刘晗结对帮扶,几年来分别先后为两姐妹捐款2万多元,为两姐妹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证。今年两姐妹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信息工程学院、响水县一中。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是省国信集团工作队员的心声。进驻黄圩几年来,国信集团干部职工自发组织先后为黄圩失学儿童捐款捐物15次,累计捐款近80万元,先后资助特困生733人,使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实施“安居工程”,帮助贫困户圆了瓦房梦。草危房改造是一项安民工程、温暖工程。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1997年向全省发出了“不把草危房带入21世纪”的号召,这号召所形成的冲击波,很快惠及到黄圩这片广袤的田野。这是20世纪末扫除贫困地区草危房一场最后战役,这是贫困地区农民告别草危房的最后时刻。省国信集团驻黄圩扶贫工作队员们,视贫困户为自己的亲人,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情况,体察民情,时刻把草危房改造挂在心上。1998年开始,省国信集团先后投入扶促资金90多万元资助650户特困户完成了草改瓦,为黄圩达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这些贫困人口圆了半个世纪的瓦房梦。
实施“甘泉工程”,让群众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人畜共饮一塘水,是1995年以前黄圩3万多群众无法摆脱的困境,肝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吃水问题一直是摆在黄圩镇3万多干群面前的急待解决的头等大事。1996年省国信集团驻黄圩工作在副总经理徐祖坚的带领下,深入农家调查研究后,制定改水方案,落实改水措施,1996年至2001年,仅五年时间,投入帮扶资金65万元,帮助黄圩镇打井6眼,使全镇3万多群众饮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从而彻底解决了黄圩群众吃水难问题,使全镇自来水覆盖率达%,使黄圩在全县率先完成农村改水任务。
1995年以来,省国信集团扶促工作队在按计划实施安居工程、甘泉工程等几大工程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还结合实际及时调拔资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000年8月30日一场暴雨给响水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特大灾情牵动着国信集团领导和员工们的心,公司副经理徐祖坚、袁裕法和黄圩工作组长李小石在第一时间水中驱车赶到黄圩,与黄圩人民并肩作战。公司董事会也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在扶促资金外为黄圩追加50万元救灾款项、捐赠40万元救灾物资等决定,并在洪水稍退后将救灾款物送到灾区,及时地帮助黄圩人民渡过难关。
调结构 铺就小康路
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了农民致富。1995年,省国信集团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抓“双增”,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变粮棉二元结构为粮、棉、菜、经四元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在全镇范围内形成“南藕、北林、中间桑”的格局,帮扶黄圩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快主导产品的培植,以农民联办、村户联办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并驾齐驱的强劲发展态势,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林业是黄圩镇农民增收的一个传统产业,为了调动农民植树的积极性,1998年,扶促队员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后,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引导原小圩村周礼祥、蔡窑村蔡安龙等农民利用本地木材资源优势,先后创办了振亚木业有限公司、朝阳木业等木业加工企业12家,2000年投入50万元扶促资金帮助振亚木业有限公司进行技改扩能,使其实现年产木材板皮4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同时,还为黄圩引进总投资350万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的以家具出口日本的金森木业有限公司。木板加工企业的兴起,促进了黄圩镇林业产业化发展,到目前为止,黄圩镇已成片造林万亩,四旁植树350万株,基本实现了宜林则林的目标。
浅水藕种植也是黄圩镇农民的传统产业,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当地浅水藕市场饱和,最低时藕价仅有—元/斤,严重挫伤了农民种藕的积极性,扶促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1年,扶促队组织黄圩镇相关人员去宝应、山东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后认为,要想浅水藕种植这项传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必须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以企业兴产、以产业富民,2001年至2003年,工作队员与黄圩镇领导通过努力,先后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左右,年产藕片5000吨左右,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左右的江源食品有限公司、东盛食品有限公司、香荷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浅水藕加工企业。2003年春国信集团又投资50多万元帮助江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二期扩建,扩大其生产规模。浅水藕加工企业的引进,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卖藕难、藕价低的难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藕的积极性,推动了黄圩镇浅水藕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至目前为止,黄圩镇浅水藕种植面积已达万亩。
黄圩镇地处废黄河故道,栽桑养蚕有着许多有利条件,扶促队进驻黄圩后,特别是省国信集团扶促队员进驻黄圩后,一方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机遇,积极引导农民扩大桑园栽植面积,走栽桑养蚕的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帮助黄圩引进了浙江客商陈阿兴创办了以蚕茧加工为主的“中兴丝业有限公司”,2001年又从扶贫资金中拿出50万元帮助中兴丝业有限公司完成技术改造,新上两组自动缫丝生产线,从而使该公司实现年产白厂丝100吨,销售收入达2500万元,解决了蚕农销售难的问题。至目前为止,黄圩镇栽植桑园万亩。
木材、浅水藕、蚕茧等加工企业的引进,给黄圩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至目前,黄圩已初步形成了林业、浅水藕、蚕桑为三大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真情铺就小康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十年来,省国信集团为黄圩的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黄圩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的黄圩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向小康路上大踏步迈进。
c